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向热的浓硝酸中加入红热的木炭,继续加热 | 产生红棕色气体 | 木炭与浓硝酸一定发生了反应 |
B | 将少量硝酸铜受热分解(产物为CuO、NO2、O2)产生的气体收集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 木条复燃 | ![]() |
C | 向![]() ![]() | 溶液褪色 | ![]() |
D | 将![]() ![]() | 生成白色沉淀 | 碱性:![]() |
A.A | B.B | C.C | D.D |
A.醛、酮分子间可形成氢键,其沸点比相应的烷烃要高 |
B.苯、甲苯、苯酚都能与溴单质发生取代反应,苯酚更容易进行 |
C.冠醚是不同大小空穴的超分子,可以识别不同大小的碱金属离子 |
D.缺角的氯化钠晶体在饱和溶液中慢慢变为完美的立方体块,表现了晶体的各向异性 |
A.根据变化曲线可判断:![]() ![]() |
B.b点溶液中存在![]() |
C.T℃时,氨水的电离常数为![]() |
D.由a点到c点,溶液的导电性逐渐变弱 |
②;
化学键 | ||||
键能 |
A.由C(石墨)→C(金刚石) ![]() |
B.已知![]() ![]() ![]() ![]() |
C.在稀溶液中:![]() ![]() ![]() ![]() |
D.中和热测定实验中可用塑料材质的环形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 |
A.![]() |
B.历程II中,Cl作催化剂 |
C.Cl-Cl键能为![]() |
D.历程I、历程II中速率最快的反应为:![]() |
A.曲线a表示反应2的能量变化 | B.反应1和反应2都是放热反应 |
C.反应1和反应2的决速步骤都是第1步 | D.相同条件下反应2的速率比反应1大 |
A.31g白磷比31g红磷能量多bkJ,P4(s)=4P(s) △H=-4bkJ•mol-1 |
B.2molSO2、1molO2混合反应后,放出热量akJ,则2SO2(g)+O2(g)![]() |
C.H+(aq)+OH-(aq)=H2O(l) △H=-57.3kJ•mol-1,则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 △H=-114.6kJ•mol-1 |
D.H2的燃烧热为akJ•mol-1,则H2(g)+![]() |
A.钠在氯气中燃烧 | B.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固体的反应 |
C.铁与稀盐酸的反应 | D.氨水与稀硫酸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