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上述Na2CO3体系呈中性时,![]() |
B.符合c(![]() ![]() |
C.pH=9,c(Mg2+)=0.01mol/L时,溶液中只存在MgCO3沉淀 |
D.pH=8,c(Mg2+)=0.1mol/L时可发生反应:Mg2++2![]() |
A.效果较好的催化剂是N-Co3O4/Pt |
B.若利用H218O进行同位素标记实验,检测到以上反应中有C16O18O和C18O2生成,说明O-H键断裂 |
C.反应:C16O(g)+![]() |
D.若ⅱ表示H2O被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则Co3O4/Pt更容易吸附H2O |
A.SiCl4为非极性分子 |
B.沸点:SiCl4大于SiH4 |
C.过程①中Si的sp3杂化轨道接纳O的孤电子对形成配位键 |
D.该过程中与Si结合能力:O>Cl |
序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装置 | ||||
现象 | 一直无明显现象 | 8min有银镜产生 | 3min有银镜产生 | d中较长时间无银镜产生,e中有银镜产生 |
A.a与b中现象不同的原因是[Ag(NH3)2]+能氧化乙醛而Ag+不能 |
B.c中发生的氧化反应为CH3CHO+3OH--2e-=CH3COO-+2H2O |
C.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pH能增强乙醛的还原性 |
D.由③和④可知,c与d现象不同的原因是c(Ag+)不同 |
金属离子 | ||||
开始沉淀 | 7.5 | 2.7 | 5.6 | 8.3 |
完全沉淀 | 9.0 | 3.7 | 6.7 | 9.8 |
实验序号 | 检验试剂和反应条件 | 现象 | 结论 |
① | 酸性KMnO4溶液 | 紫红色褪去 | 产物含有乙烯 |
② | 澄清 | 变浑浊 | 产物含有CO2 |
③ | 通过品红溶液 | 红色褪去 | 产物含有SO2 |
主反应:
温度较高时发生副反应:
名称 | 相对分子质量 | 密度/![]() | 熔点/℃ | 沸点/℃ | 溶解度:g/100mL | ||
水 | 醇 | 醚 | |||||
苯甲醛 | 106 | 1.04 | -26 | 178~179 | 0.3 | 互溶 | 互溶 |
乙酸酐 | 102 | 1.08 | -79 | 138~140 | 遇水生成乙酸 | 溶 | 不溶 |
肉桂 | 148 | 1.24 | 133~134 | 300 | 0.04 | 24 | 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