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第二境界则是守得住;耐得住寂寞坚持着,唯有这样,才能够走到第三个境界,得到你想要的事物。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化自信自强,包含坚定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自强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范畴。文化自信涉及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文化自强则需要通过发挥文化建设铸魂、塑形、启智、润心、赋能等独特功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文化价值固基、文化体系完善,文化动力强盛的目标,一方面,需要我们提振民族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注重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延续文脉,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另一方面,需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文化自信自强理念,使文化建设成果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同国家社会建设趋向相协调。

我们要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开启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寻根、承续与拓展旅程,从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新成果;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置于世界文明发展视域中全面审思检视,从观念、制度、行为、物质和精神等层面,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尤其要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原则,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实践创造精神,立足中华文化立场,将文化自信自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谱写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

(摘编自蔡劲松《以文化自信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人民论坛网”2022年12月3日)

材料二:

中华创世神话学术高地建设工程以学理上能贯通、学术上集大成为学术目标,通过历时五年的辛勤工作,首次对中华创世神话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梳理和探索研究,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考古学研究早已证明人类文明起源并非一种模式,中华文明起源具有独特的路径。对中华创世神话的分析既是建立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从而完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的尝试,也是与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起源叙事进行平等对话。

中华创世神话不仅涵盖了人类文明起源的一切要素,更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的中华路径,是独特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研究表明,中华创世神话是以神话叙事方式建构的文明起源过程,内容涉及人类文明起源的诸方面,如自然和人类的起源,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道德文明的起源,民族与国家的起源等,作为独特的文明起源叙事,中华创世神话不仅诠释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观与民族精神,还表现了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的趋向于坚守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渐进性思维。

对中华创世神话谱系的植理,不仅是对人类文明起源进行的系统性建构,也揭示出中华创世神话内容的演进反映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事实,是当代进行中西文明对话的重要材料。研究表明,具有文明奠基意义的中华创世神话不仅对自然和人类起源进行了解释,也追溯了早期社会关系的产生,并对国家的产生和治理规则进行了建构,最终成为民族自我认同的核心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文明精神性、符号化和思维模式的源头,与西方神话相比毫不逊色。这种对中华创世神话的客观认知将极大地改变过去重视西方神话,忽视乃至轻视中华创世神话的现象,有助于中西文明的平等对话。

中华创世神话学术研究工程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为中华文明史的追溯提供了庞大的、系统性的实证,不仅为过去主要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研究形成成果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新的材料,而且在神话与考古、历史文献的比照研究中帮助当代人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诞生的意义和价值。研究表明,中华创世神话具有重视文化制度创制、强调科学发明、弘扬创造精神的特色,说明制度创新是中华民族的长处,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创世神话体现的科技创新传统此前常被忽视,但女娲神话讲述的制陶与冶金技术的发生,燧人氏神话所讲述的人工取火技术的发明,神农氏神话讲述的中草药的发现,黄帝神话讲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嫘祖神话讲述的养蚕缫丝技术的出现,帝喾神话讲述的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等,无不体现了申华先民对发明创造的热爱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这些结论将帮助当代人更好地了解被西方文明中心论遮蔽的中华文明的光辉真相。研究还表明,中华创世神话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是当代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和精神资源,因此研究、传承中华创世神话,不仅有助于建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也有益于人类命运共体的建构。

(摘编自任小文《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源头上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文汇报》2022年12月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建设要实现价值固基、体系完善、动力强盛的目标,就必须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发挥文化建设独特功能,走创新之路。
B.中华创世神话强调科学发明,体现了中华先民对发明创造的热爱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优势。
C.中华创世神话是民族自我认同的核心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文明精神性、符号化和思维模式的源头,因而具有文明奠基意义。
D.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原则,而且要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实践创造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明中心论重视西方神话,忽视中华神话,因而遮蔽了人类文明的真相。
B.在坚守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渐进性思维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驱动力。
C.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D.中华创世神话内容的演进既有中华路径,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张载“横渠四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钱锺书《谈艺录》:“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C.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D.王蒙《传统文化与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联,在继承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4.“天人合一”出自《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它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如何协同推进中华创世神话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夕阳西下,婺源好似一幅水墨山水画。望着远方的村落,升起袅袅的炊烟,不禁让人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中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3)古人听曲赏乐擅长以声摹声、以声喻声,化抽象为形象,使人如闻其声。这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情景默写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泰州与一个人的名字:孔尚任。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一六八六年),这位孔子第六十四代孙,以水利官员的身份抵达泰州。他或许没有想到,这座水城修改了他的身份——当他离开这里时,他的官职已经,而他在这里完成的戏剧却使他名噪天下,他为这出戏起了一个动人魂魄的名字——《桃花扇》。

对于最重要的写作阶段——在江苏泰州的写作,孔尚任,即使在《湖海集》这些诗文信札里,也对此守口如瓶,这表明了他对官场潜规则的深深忌禅——浑浊的官场,从来都不需要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只需要审时度势的经营者。

悖论也正是在此时出现——孔尚任最初是带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来到泰州的,他来的时候,没有任何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的打算,而是一心一意地,试图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但是,他的书生意气很快就失了锋芒,官场以强大的韧性不动声色地对付这位钦差的雄心勃勃。来自官僚系统的围追堵截,把孔尚任逼回到书案前。孔尚任穿透现世的浮华看穿了它溃烂的核心。于是,孔尚任挖掘出了一个讲述了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的故事,并将之纳入一个悲剧性的国破家亡主题中。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第二处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品质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大家随着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念起来:“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异常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D.我发现邮袋又重了许多——除了新收上来的一叠作业本,还有许多好吃的东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类型:选择+简答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2)《琵琶行》中写乐曲激越、把琶琶女的情感推向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类型:情景默写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我有A斗酒B藏之C久矣D以待子E不时之需。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            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今者                  薄:迫近。
C.蒙茸                      披:拨开。
D.攀栖鹘之            危:高。
3.对《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赤壁还是那个赤壁,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境界。
B.《赤壁赋》字字秋色,《后赤壁赋》句句冬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C.《后赤壁赋》登山情景可惊可怖,与《赤壁赋》风月水光的安谧幽静形成鲜明的对照。
D.《后赤壁赋》末尾写了一个梦境,流露出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
4.把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5.找出文章中直接体现情感的两个字。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谈论昌耀的诗歌之前,我翻阅了网页上可以查找到的关于昌耀先生的评论,有各大博士论文、昌耀先生的追捧者的文章等等,大多给他一个悲情诗人的称号。我觉得他们丝毫不懂昌耀先生。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那么热爱生命的人,不然面对父亲、母亲以及其他人的离世,要不然面对误读的诬陷,要不然面对两手空空无一物的家庭,以及家庭的烦恼、无回应的爱情,渴望生活而一再受挫的昌耀先生,早不知道要被杀死多少回,但他依然在不停向上。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大诗人的荆冠。上天安排他来完成他应造就的诗歌使命。诗歌的句子不是与生俱来的,句子和词语,是依托在诗人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之中的。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在一次次打击中崛起,一次次忍受孤寂与他人的不解,那么谁能获得这些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呢?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纵使有再高超的技巧,而内心是草包,也不过是炫技而已,那样的诗句,机器人就可以造就了,但那根本不是承载灵魂的艺术。

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在修改后面世,诗的裁剪的程度是一个正常人都不舍得的,但他又坚持着自己的观点继续着。他的不分行的诗歌,其设想的走向又被如今大多被认为是“先锋”的诗人书写着。要读明白昌耀先生的诗,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读,更需要读上一读大西北的文化背景,中国1930年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

(摘编自若小曼《浅谈诗人昌耀及其<斯人>》)

材料二

我们在读昌耀的诗集时,会发觉其选入的诗歌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

作为研究昌耀的专家,燎原当然更早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当涉及到如何看待昌耀早期的诗作——亦即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作时,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发现,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都并非当年的原貌,而存在着1979年之后不同程度的改写。”

昌耀对其早期创作的“重写”,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这种改写“带有根本性,涉及语言风格、修辞手段乃至价值观的调整”。在我看来,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不仅是重写旧作,他还要让那个一直带在他身上的年轻苦役犯重新出来说话,这就是诗集中那些落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则明显写于80年代、并且“属于80年代”的一些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那么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他要留下一个他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来的一生。纵然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但这就是昌耀。他最终要奉献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铸就的“命运之书”,而非一部面目混乱、良莠不齐的全集或选集。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重要和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包括对早期的重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有着它独具的词汇学、修辞运作方式、意象系统,还有着它统摄性的精神风骨。更重要的,是有着足够的语言作品作为支撑。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部创作,把这一切提升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高度。

“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的接通,由此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了汉语本身的血质、底蕴、调性和文白之间的语言张力,带来了一个“文明之子”才具有的那种崇高感、历史感和文脉贯通之感,也形成了他那时而苍劲恣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诗论家胡亮也曾这样精彩地描述过他对昌耀的语言文体的印象:“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粝,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肉。如此讲究到极致,精雕细刻,穷物尽相,甚至连每个小局部都会有生动的乐感和画面感。”

(摘编自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

材料三

在新诗如何用汉语发声的问题上,昌耀给我们作了示范。他不仅在语言上有滞涩的古语化倾向,汉语气质纯正,更主要的是,他凭一己之力,为汉语诗歌开辟了另一条路:用生命与脚下的土地建立起血脉联系。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中滴出来的诗,必然是带着体温的诗,有生命痛感的诗,才能揭示自己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这样的诗,发出的必然是纯正汉语的声音。

昌耀固守青海高原,在生命与脚下土地之间建立的语法关系,打通了汉语诗歌本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任督二脉。广袤的青海高原,因为有了钉子一样的诗人昌耀,将生命和语言持续有力地注入,已经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成为中国西部最有诗性意义的场域。

(摘编自谭克修《重建生命和土地之间的语法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昌耀是一位热爱生命、有美学追求的诗人,他凭着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在诗歌界达到了同梵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
B.昌耀重返诗坛后,以他成熟期的风格与“尺度”,对其早期作品进行了大幅度重写,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
C.“昌耀体”是一种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其含义等同于材料一中“厚重的句子和词语”。
D.材料三认为昌耀在语言上有滞涩的古语化倾向,发出了纯正汉语的声音,同时重建了生命与脚下土地之间的语法关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耀被很多人冠以“悲情诗人”的称号,作者认为那些写评论的博士与追捧者没有真正地读懂他。
B.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是与其生活经历、历史进程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C.昌耀十分重视对自己早期作品的修改与裁剪,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
D.“昌耀体”不仅是昌耀创作的一种文体风格,更与其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3.下列诗句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啸然一声/对我们红色的生活/作一次惊愕的眺视/而后/和我们一同欢呼”(昌耀《群山》)
B.“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昌耀《慈航》)
C.“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昌耀《良宵》)
D.“斜扫过这金属般凝固的铸体/消失于远方岩表的返照/遁去如骑士/极其凝重而又玄奥高古”(昌耀《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
4.材料二运用了引用论证,请结合材料加以简要分析并说明其作用。
5.昌耀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丝绸产业如何在新时代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我想,_________①_________。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可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来强化。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整个过程的丝绸生产技艺和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织机和工具,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和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民俗活动。因此,丝绸传承的内涵,_________②_________,还要传承丝绸产业的自信自立的价值观。

_________③_________,发展需要产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来驱动。中国丝绸史可以说是一部丝绸科技不断进步的发展史,汉代马钧发明的新式织绫机、唐代窦师纶创造的陵阳公样,都给丝绸科技工作者留下了自立自强的创新范式。

新时代,中国丝绸产业需要把传承创新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参透悟全,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放在自信的基点上,通过不断创新,实现根在丝绸的强国梦,牢牢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鼓动中国丝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类型:简答题组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作者虽然心绪不高,但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2.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1)老师根据班上同学基础知识水平______(良莠不齐/参差不齐)的现状,采用了分层次教学。
(2)对待制假贩假行为,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重拳出击,这才是______(抽薪止沸/扬汤止沸)的做法。
(3)______(春风化雨/础润知雨)育新苗,桃李成荫四海春。
类型:填空题(新)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