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诗人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继而具体写其人情态,大有神往和迷惑交驰之感,起笔高远,气势震撼。
B.诗中借“白兔捣药”“嫦娥奔月”的神话,反映了诗人举杯对月、与月共饮的欢欣,增添了超凡脱俗的气氛。
C.诗人运用想象,笔触纵横恣肆,描绘了海天景象,集中体现了对宇宙、历史及人生诸问题的思考,寓意深广。
D.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又神秘的月,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形象。
2.诗人“把酒问月”化用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问月”之意,试就两者的相同点加以赏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延安城西北的一个山坳坳里,坐落着中共中央驻地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党的七大、延安文艺座谈会在这里召开。延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在这里开展。著名的窑洞对也是在这里进行的。距离杨家岭革命旧址不远,是延安革命纪念馆。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领导人民一起,铸就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精神要代代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用五谷杂粮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支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延安和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永远铭记。

昔日,老一辈革命家,披荆斩棘,从延安到北京。跨越70多年后的今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北京来到延安,重温党中央在延安的。总书记说,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类型:简答题组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智力测验于1904年编制。最早的智力测验更像是一场针对儿童的脑力营养体检,鉴别出营养不良的儿童,然后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额外帮助。说到智力,智商最初于1911年前后提出,英文简称IQ,其公式是: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看到,有人或许已经意识到,智商只是一个测验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智力。

科学家们已经一致同意,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它不跟我们想象中那样,达到某一水平之后,。由于智力的生理基础——大脑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智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再者,后天训练以及年龄也会影响智力的变化。有科学家把人类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是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语言,它会因我们不断地学习获得提高,在我们65岁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那么其下降将会获得较大地延缓。流体智力是解决新异问题的能力,在自然情况下会在我们25岁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然而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延缓这种智力的衰减,甚至还有可能把它进一步提高,直至中年时期。

1.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毕业二十年后再相聚,我们俩说说那,聊了整整一个晚上。
B.陈辰一会唱歌儿,一会跳舞儿,哄了半天,孩子才不哭了。
C.老李说话快,跟开机关枪似的,我们大部分时间只有听的份儿。
D.蔡英文勾连外部势力作乱,挟洋谋独,是所有中华儿女不能接受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类型:选择+简答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遥对明月,李太白岂能无酒?《将进酒》中有“______________”的名句,酒与月皆不可辜负。同样遥对明月,张若虚生发哲思,《春江花月夜》中有“______________”的名句,以人赏月来叹问人类源起。
(2)古人常在诗词中借黑发变白的现象,表达对时光易逝、人世沧桑的感慨,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这样,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______________,尘满面,鬓如霜”也是这样。
(3)《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李白对富贵生活的鄙弃与对俗世现实的激愤。
(4)在《老子》第三十三章中关于有志和长久的精彩论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安好的重要性。
(6)在《春江花月夜》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开遍献花的树林闪烁着雪珠般的光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苏轼《江城子》看似写梦,实则是以前夫妻恩爱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情景默写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的语言颇有诗化的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B.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的内心依然不失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
C.这篇小说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使小说结构紧凑。
D.小说中通过描写月亮升起,写出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的心理活动,语言具有直观又生动诗意的特点。
2.书信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3.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重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苗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B.《哈姆莱特》C.《雷雨》D.《边城》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交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注】①辟阳侯:审食其。②往税:前去赠送。税:赠送,特指以财务助人办丧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臣多A害B辟阳侯C行D欲E遂F诛之G辟阳侯急H因I使J人K欲L见平原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指友好、要好,与《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中“善”的意思不同。
B.肉袒,指解开上衣,露出身体,古人用以表示请罪或投降,本文指投降。
C.“倍”的用法与《兼爱》“故盗贼有亡”中“有”的用法相同,都是通假字。
D.而,指你们,与《<论语>十二章》“敏于事而慎于言”中“而”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建曾担任过淮南王黥布的国相,但因有罪而离去,后又重新在黥布手下干事。
B.黥布想造反时,问朱建怎样看此事,朱建极力反对,但黥布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C.朱建家境贫寒,连给母亲出殡送丧的钱都没有,陆生让朱建只管发丧。
D.朱建的儿子后来出使匈奴,由于他对单于悖慢无礼,大骂单于,死在了匈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
5.朱建的刚正不阿、坚守道义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A.《无衣》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在一咏三叹中突显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B.《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将进酒》诗中多用数字表夸张,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
D.《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此词以悼亡为主题,借生与死、故土与异乡、相逢却不识、相对而又无言等内容,写尽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
类型:课内分析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句式归类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②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④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②④
类型:选择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选项中,含有通假字数量最多的一项是(       
A.①若火之始然            ②则瓠落无所容                              ③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B.①知者不惑               ②能不龟手一也                              ③盗贼有亡
C.①以说吴王               ②世世以洴澼为事                       ③曰余食赘行
D.①其脆易泮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③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类型:选择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