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写出事情的波澜。首先是,如《水浒传》里林冲的故事,从“误入白虎堂”到“刺配沧州道”,从“棒打洪教头”到“风雪山神庙”,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同时,还要注意情节中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意蕴,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一步步走向“末路”的过程中,又有着求生的挣扎,这就使得她的故事格外能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

要写出事情的波澜,,发现生活中那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比如,学校篮球赛,上届冠军队竟然被初出茅庐的新生球队打得落花流水……生活中有许多这一类有趣的事,只要善于发现、留心积累,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其次,,例如用悬念、抑扬、意外(反转)、伏笔等,让自己笔下的故事更有趣味。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许多小说家喜欢运用“伏笔”写出事情的波澜,请举出《荷花淀》或《党费》中运用伏笔的一个例子。
类型:语言文字运用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韦承总吴王故城下幽居

孟郊

才饱身自贵,巷荒门岂贫。

韦生堪继相,孟子愿依邻。

夜思琴语切,昼情茶味新。

霜枝留过鹊,风竹扫蒙尘。

郢唱【注】一声发,吴花千片春。

对君何所得,归去觉情真。


【注】郢唱:指高雅的诗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朋友才高学饱自然气度高贵,其才德能承续祖上为相的余风,连孟子都想和他做邻居。
B.五六句写朋友夜晚深思寄于琴音,白天品茶怡情,一个情趣不俗的文人雅士形象宛然可见。
C.九十句写朋友高雅的诗文写就,正值吴地花开千片,春光无限,愈发衬托出朋友的美好形象。
D.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总写诗人对朋友的感情,相对之时所感受到的,归去之后愈发觉得真挚。
2.题目中的“幽”字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诗人对朋友的赞誉之情加以分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之。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三归:齐桓公馈赏的三处家产。②反坫(diàn):周代诸侯宴会时,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筑平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酒杯反置在坫上。③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驩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贤者不悲A其身之死B而忧C其国D之衰EF必复有贤者GH后可以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文中意为“除去,去掉”,与《鸿门宴》中“相去四十里”的“去”词义不同。
B.兆,预示、显现,与《〈老子〉四章》中“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的“兆”词义相同。
C.以,连词,可译为“来、用来”,与《五石之弧》中“剖之以为瓢”的“以”用法不同。
D.五伯,春秋时的五个霸主,其中齐晋两国国君才能相当,而晋国为诸侯盟主时间更长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推行政令时注重顺应民心,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因此百姓很拥护他。
B.对于齐国治理好的原因,苏洵更强调鲍叔的功劳;对于齐国祸乱的原因,他更强调管仲的过错,可谓语出新奇。
C.齐桓公问相时,管仲明确指出了竖刁、易牙、开方三人的缺点,但也肯定三人的才干,所以齐桓公任用了这三个人。
D.晋文公死后,他的儿子晋灵公虽然很暴虐,但是诸侯不敢背叛,主要是因为朝中还有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2)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5.请简要概括司马迁和苏洵对管仲评价的不同点。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球的红飘带(节选)

魏巍

大家都不止一次尝过挨浇的苦头,步伐不由就加快了。那个小青年也咬了咬牙,尽快地向前赶。哪知走了不上几里路,东面地平线上的那疙瘩黑云,已经胀大了许多倍,像海涛一般迅猛地扑了过来。随着云阵,透过一阵阵逼人的寒气。霎时间,耀眼的阳光被遮蔽了,接着草原上卷起一阵狂风,沙沙的雨脚就随之扫了过来。

可是,在远处,在黑云的羽翼还没有遮住的地方,灿烂的阳光在草原上仍然金带一般亮得耀眼。铁锤仰天骂道:“这老天!就是专门同我们作对。”

人们纷纷戴上斗笠,披上毯子、被子。铁锤把那支步枪交给别人,然后抖开一块雨布和那个小青年一起披在身上,说:“老弟,我来扶着你走!”

这场大雨实在骤猛非常,简直如瀑布般向下倾泻,打得人睁不开眼,迈不动步。铁锤和那个小青年几次滑倒,跌得满身都是泥水。

幸亏这场暴雨来得疾去得也快,不到半个小时,就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顶空仍然是一尘不染的蓝天和灼目的太阳。

大约走出十几里路,前面路边有一棵七歪八扭的红柳,像一个佝偻着腰的矮小老人站在那里。走在前面的小李忽然停住脚步,回过头来皱着眉头说:“排长,你看——”

红柳树下,有三个红军战士,围坐在那里纹丝不动,中间有一堆灰,像是烧过的火堆。铁锤叫了一声:“同志!”三个红军战士毫无反应。铁锤的心扑通跳了一下,因为路上遇到红军遗体已不是初次。铁锤率先走上前去,看了看那个靠着小树的红军战士,面目枯瘦黧黑,戴着一顶油污的红星军帽,头深深地垂在胸脯上。第二个红军战士两手紧紧捂着肚子歪在地上,脸上带着痛苦的表情。第三个人披着棉被躺着,露出的两只脚都已红肿溃烂,呈深紫色。铁锤摸摸他们的米袋,空空的。②事情很明显:他们大约是昨天晚上赶到这里,因为饥饿没有能度过这个寒夜。

这样的场面他们见过不止一次,但是每次看到,总还是叫人揪心地难过。铁锤正准备吩咐众人把他们掩埋,那个小青年,突然脸色变得异常苍白,把棍子一丢,惊叫了一声“哥哥!”猛地扑了过去,把那个靠着小树坐着的死者紧紧抱住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③哥哥呀!哥哥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

他哭得十分哀痛,大家也止不住落下了眼泪。铁锤忍住悲痛,劝解道:“别哭了,别哭了,现在死了这么多人,可有什么法子!”小李望着几个死者,也不由叹了口气:“现在谁能走出去,谁不能走出去,还真不好说呢!”

铁锤见大家情绪悲观,就安慰道:“怎么走不出去,也就是两三天的路了!”说着,他把那个小青年扶起来说:“快清理一下你哥哥的东西,我们还得赶路呢!”

“埋在什么地方?”有人提问。铁锤看看周围,没有什么合适的地方,就指指小树说:“就在这里吧,这里还算有个记号。”收容队有现成的铁锹,大家就动手挖了三个浅浅的坑,把死者留在除了这株红柳什么也没有的平平的草地上。

那位小青年仍然悲伤不止。人们轮流搀扶着他,走得很慢。走出不到十里路,一轮圆圆的艳红的落日,已经悬在了地平线上。

“排长,你看那是什么?”小李惊愕地指着路边一个白花花的东西。

铁锤和大家仔细一看,才看出是一匹高头大马的白色的骨骼。它的姿势仍然像仰颈长嘶,马尾成放射状垂在地上,只是身上的肉不存在了。原来它的四蹄深深地陷在泥淖里,周围全是散乱的脚印。可以想见,当这匹骏马陷于困境时,有许多人曾在这里奋力抢救,它也以自己的神勇进行挣扎,终于没有脱出不幸。也许在最后时刻才忍痛射杀了它,被过路的红军战士宰割了。

“这是谁的马呀,太可惜了!”

“一定是哪位首长的马。”

“也许是炮兵连的马。”

“它跟我们走到这里也不容易呀!怎么把它杀了?”

人们都停住了,发出一阵嘁嘁喳喳的议论。

铁锤沉吟了一会儿,带笑说道:“同志们,你们是不想出草地了吧?咱们的粮食快完了。小李,你看骨头上还有点儿零零星星的肉,你跟我去剐下来吧!”

小李看见马身边的稀泥乱糟糟的,迟疑地说:“能进得去吗?”

“不要紧的,你跟着我。”铁锤说着,就蹑手蹑脚地试探着向马骷髅接近。将走到马身边时,铁锤把棍子往地上一放,又把同志们的棍要过来几根,在地上摆成“井”字形,然后踏在棍子上。“拿刺刀来!”他招呼小李。

小李抽出刺刀递给他。他就在马的骨骼上去刻削剩下的碎肉。刻下一点儿就递给身后的小李。费了很大劲儿,才剐下一斤有余,也算是很大的胜利了。

人们再度行动时,④西边天际已经失去金红的余晖,草原很快就暗了下来。一股难以抗拒的寒潮,正随着晚风侵袭着人们。令人喜悦的是,人们已经从北方天际的小丘上看见了点点的火光和冒起的炊烟。

“同志们,快走吧,我们快赶上队伍了!”铁锤高兴地说。

人们在夜色里加快了脚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狂风大作,暴雨来去都相当地快,草地上有泥淖,这些反映出草原的天气特殊和环境恶劣,表现了红军穿越草地的艰难。
B.选文较详细地描述三个红军战士的死状,写出了红军过草地时牺牲人数之多,同时强调了他们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C.铁锤说“可有什么法子”,小李也不由地叹气,这真实地表现出红军战士在绝境中的伤感心态,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精神衰颓。
D.选文在表达方式上与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有明显的不同,后者有作者的很多议论和抒情,本文则没有,这是体裁特点决定的。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大雨的骤猛,照应了开头的“挨浇”。
B.句子②是对三个红军战士死因的推测,“大约”表意不肯定,显示了语言的准确性。
C.句子③以反复的手法,表现了小青年看到哥哥已死之后的吃惊和不肯相信的心态。
D.句子④照应了开头部分关于阳光的描写,前后呼应,同时也显示了时间的推移。
3.开头一段关于乌云风雨的景物描写,在选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4.小说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一是有比较独特完整的个性,二是带有不同程度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铁锤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墨家向以“贵义”自许。如《贵义》有言:“万事莫贵于义。”然墨家所论之“义”,其实为“利”。《经上》说“义,利也”。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墨子止楚攻宋的义事,正是墨家义利统一、德才兼备的为义之道的一个经典例示。

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归根到底是宰制天下的君主及其统治阶层之利,还是作为士、农、工、商等阶层的人民之利呢?如若是前者,所谓“天下之利”就实为统治阶层之私利的托庇之辞,而“兴天下之利”也就成了奉天下之财用以满足统治阶层之穷奢极欲的粉饰之言。如若是后者,所谓“天下之利”实就是对民生民利的一种维护,也就是对统治阶层只顾自利而罔顾民利的一种抗议。若单从动机的角度来看,墨家所述的“兼爱”“天志”“节用”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兼爱”要求统治者应当像爱利自身、自家、自国那样去爱利他人、他家、他国,尤其是要普遍地爱利天下民众。“天志”则悬设一大公无私、竭诚为民、能赏善罚暴的至高无上之天,以规约君主的言行,使其能实行“兼爱”的义政义事。“节用”则从民生基本所需的衣、食、住、行、葬、乐等角度,规劝统治者力行节约之道,“去无用之费”以实现对民生民利的保全。同时,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能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民的义政义事之历史经验。而对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纣、幽、厉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从而保留了以武力来维护民生民利的底线。由此可见,墨家所论的“天下之利”,应当还是以民生民利为主流。

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法仪》等篇记述了墨子对百工从事生产技术活动的认识。墨子认为,百工从事之法就是“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墨经》诸篇更是记载了诸多关于科学方面的朴素认识,论述了其时制造和使用器械以便利民生实践的工作原理,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墨家极为贬低那种为了单纯展示技术之“巧”而从事的技术创制活动,转而强调技术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在墨家看来,哪怕再为精巧的技术,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拙”。《墨子》中的城守诸篇所记载的守城之术,也都是对其“兼爱”“非攻”主张的实行,故而也是本之于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而来。要言之,墨家技术哲学的核心也在于其强调技术应当秉持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

(摘编自张万强《“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

墨家巨子田鸠拜会楚王。楚王问:“墨子是赫赫有名的学者,为什么他讲的话虽然多,却不动听呢?”田鸠讲了个故事: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他做了一个匣子,用香料熏烤,用珠玉点缀,用玫瑰装饰,用翡翠衬托。结果郑国人只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宝珠。田鸠得出结论:墨子的学说传授先王治国的办法,阐述圣人的言论并宣告于天下人。假如只想使言辞动听,那恐怕人们就会只追求言辞华美而忽视它的实用价值,因为言辞而损害了实用。所以墨子讲的话虽然很多,但是不动听。

上述对话见于《韩非子》,说明当时学者对于墨家学说“多而不辩”的特点很清楚。这与墨子、墨家学说重实利的特点有关。汉初,墨家衰落,沉默了几乎2000年,直到清末民国时期才被重新发现。当时一批著名学者整理注解《墨子》,诠释发扬墨学,让墨子重新回到人们视野中来。于是,我们得以看到,墨子以一介平民的身份,保持着席不暇暖的勤奋状态,终日奔走在制止战争、劝说兼爱的路上,具有一种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因此,他开创的墨家,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救世情怀的学派。

墨家思想主要存于《墨子》的个别篇章里。清代学者孙诒让说,读墨子,从《尚贤》到《非命》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出,墨家是儒家最早的反对派和论敌。儒者讲究厚葬,墨子提倡薄葬;孔子推崇音乐,墨子就说非乐;儒学远鬼知命,墨子明鬼非命……可以说,儒家支持的,墨家就反对;儒家反对的,墨家就支持。读完《论语》看《墨子》,就像去了极地去赤道,冰火两重天。

(摘编自熊建《讲究实用的墨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家欲求“天下之利”,要求为义者具备兴利除害的资材和德行;止楚攻宋一事表明墨子本人就是为义者的典型代表。
B.墨家的“兼爱”“天志”“节用”等主张,虽然有可能帮助君主维护其统治,但归根到底,其出发点在于维护民生民利。
C.田鸠以买椟还珠的事例,论述了墨家学说不被接受的原因:墨子的言辞不动听,所以他的主张无法被各国统治者了解并认可。
D.墨家是儒家最早的反对派,儒家倡导的,墨家往往反对,所以读了《墨子》再读《论语》,就会发现两家主张多有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家把大禹作为古时圣王典范给统治者树立绝佳的榜样,为其提供为政之经验。
B.墨家主张“不非诛”,认为一个君主即使极端暴虐,使百姓无法生存,也不可被推翻。
C.材料中说“儒家支持的,墨家就反对”,其实并不尽然,两家在仁以待民上很一致。
D.虽然墨家沉默了约两千年,但其哲学思想至今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认真研究。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B.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C.至人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D.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
4.在先秦哲学流派中,墨家何以被认为最具救世情怀?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5.下面是公输盘削竹为鹊的故事,墨子知道后对此进行评议。请结合材料列出墨子所作评议的要点。

公输盘削竹木制作了一只喜鹊,制成之后,喜鹊飞上天,整整三天没有掉下来。公输盘自认为其制作巧妙到了极点。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学《诗》作用很大,其中从“远”的方面陈述其作用的句子是“______”,陈述可以扩大见识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
(2)老子在列举了车轮、陶器、房舍三个例子,并且指出了“无”的作用之后,对“有”与“无”的关系进行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礼记》认为““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明确阐述了管好自己的家与治理好国家,以及治理好国家与天下太平的关系。
类型:名句名篇默写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词人常常以“梦”入诗词,而梦醒之后往往怅然若失,如《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写诗人从梦中猛然惊醒之后嗟叹不已的情态。
(2)在求学路上,我们要像《劝学》中所言“____________”,即广泛学习,不断反省;也要像《师说》中所讲“吾师道也,____________”,即求师问道,不问年龄。
(3)古代诗人往往通过明月来寄托思念故乡、怀念亲友、时空永恒等思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名句名篇默写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羲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B.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C.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D.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的短暂停顿为读。
B.甲段中的“其出人也远矣”与乙段中的“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两句中的“其”意思不相同。
C.“弟子”,文中指年幼的人,《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一句的“弟子”与此同义。
D.“昌黎”,韩愈的别称,因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其为“韩昌黎”“昌黎先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童子之师只是教习句读而不能传道受业解惑;黄宗羲却认为他们比并无水平却自称老师的人更有真才实学。
B.《师说》中认为择师应不唯身份与地位,只要有“道”即可为师;而《续师说》中却认为只有学识渊博、兼备师德之人才有资格为师。
C.《续师说》中孙明复以石守道为弟子,而何北山却避师名而不为师。作者将二人进行对比,表达对孙明复好为人师的批评。
D.黄宗羲“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不是反对韩愈提倡的“师道”,而是劝勉世人少浮躁,所以两文都是为了促进“师道”传承。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
5.黄宗羲在文章结尾自称《续师说》“反昌黎之意”,请结合《续师说》和《师说》两篇文章的社会背景谈谈你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择师标准的理解。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育部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后,一群年过花甲的专家教授背上行囊奔赴祖国的西部,重返三尺讲台,勇当提灯者、青年教师的引路人,用执着和奉献点亮夕阳之光。

吉林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陈长生退休后来到新疆政法学院,被聘为图书馆顾问。新图书馆即将竣工,16万册图书要从北疆校区搬迁到南疆校区,陈长生地奔波于两个校区间,参与到繁忙的搬迁工作中。图书馆二次装修时,学校希望他帮助设计方案。陈长生在图书馆管理上,但在装修设计上却是门外汉。他没有推辞,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一周后拿出了设计方案。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鸣背上行囊,从北京直奔图木舒克。到了新疆政法学院后,主动提出担任中国法律史的教学任务。李鸣老师学识渊博,善于使各个朝代联系起来对比教学,让学生印象深刻。每一节课堂,他都会以金句结束,同学们都会报以热烈的鼓掌。

徐凤君是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的退休教授。到达新疆政法学院后,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上。徐凤君针对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较难、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实际情况而花费大量时间精心编写且写满不同颜色批注的教案被青年教师当作学习的模板。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组短句,以使句子表达相对舒缓。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类型:语言文字运用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

(有删改)

文本二: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

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

你们干什么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

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

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

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赵老金一家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在战士牺牲后执着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展现了群众饱满热忱的抗战情绪。
B.孙犁善于使用细微动作去表现人物,如小菊“望着水发一会呆”可以看出她为战士的牺牲而伤心难过,但又矜持内敛的性格特征。
C.碑是小说标题,寓意丰富。它既指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此次战斗的见证者和纪念者,也指八路军英雄,昭示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D.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烘托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存处境。
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滹沱河是文本一的重要物象,结尾“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的是当地军民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
B.文本二中“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的“长在”有“生根”“坚定”之意,此处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战士们稳站水中专注战斗的英姿。
C.两篇小说同为表现冀中抗日斗争的作品,《碑》表现出了一种凝重悲壮的艺术风格,它改变了孙犁以《荷花淀》为代表的清新明快的审美特征。
D.两篇小说均体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截取战争之外的寻常场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来表现军民鱼水情,语言朴素却不失美感。
3.“李连长”在文中出场次数不多,但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
4.《文心雕龙》中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强调文章贵有含蓄之美,文本一、二都体现了这个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