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        ;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        。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传承精华,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      ),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        。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完善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改革院校和师承教育,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要从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开始。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当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        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

没有传承,(      );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事实证明,在现代社会中医药要主动张开怀抱,与现代环境相拥,才能获得新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正本清源        与时俱进        口传心授        源源不断
B.激浊扬清        推陈出新        口耳相传        络绎不绝
C.正本清源        推陈出新        口传心授        络绎不绝
D.激浊扬清        与时俱进        口耳相传        源源不断
2.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类型:语言文字运用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补写出下列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以看作是对《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提问的回答。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抓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从听觉角度展现自然趣味。
(3)《静女》描绘了一对恋爱中的男女甜蜜的约会,“____________________”,女子的淘气,男子的痴情,都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好。
类型:名句名篇默写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注:①闇:通“暗”。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B.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处境孤单。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并序)》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2.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异同。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术有,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讲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荀子逐段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习的作用、学习方法和态度。
B.文本一最后一段,将“骐骥”与“驽马”作对比,论述二者虽先天条件相差悬珠,但最后功业不同,形象生动地阐述专心致志对成就学问的重要性。
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5.两篇选文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

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从未有过的肃穆从未有过的痛彻心肺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

就在司令精心策划的这场战役打响之前,也是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注】的士兵:他们稚嫩的脸庞,尚未完成农家子弟到军人的蜕变;新发的军服穿在身上,似乎还不大协调不大熨帖;他们挎在肩头的步枪,总让司令看出扛着犁杖的架势;他们跑步的姿势,明显存留着在雪地里莽原上追撵觅食野兔的野性……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

“一杆旗!” 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司令自己也惊呆了——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 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个国籍的士兵面对着面,中国旗手,把一个日本鬼子,用旗杆的尖头捅穿胸膛,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他从愤怒、悲怆还有自愧的混乱心境里重新挺立起来。他默默地解开腰里扎着的皮带,再一个一个解开纽扣,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突然,他停下手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

当时给新兵团作完讲演之后,司令走下讲台,绕过讲桌,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他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问:“哪个县的?”那士兵抖抖身子挺挺肩膀,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眨了眨眼:“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之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哪!咱们西北军的杨军长,我不用介绍大家都知道了,现在不光咱陕西人,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在清廷大堂上扯住皇帝的龙袍,不许退堂不准离朝,非要皇帝答应不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会场顿时一片肃然。

“你们知道不知道蒲城为啥出忠臣?”司令问,顿了顿,便自解奥秘,“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起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会场一片嘘叹。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爷呢?”

“俺爷听俺爸的主意。”

“这不是颠倒了礼教吗?”

“俺爷说俺爸主意正。”

“你婆呢?婆跟孙子比儿子还亲嘛!”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听听。”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

“啥高?

山高,

没有娃的心高。

啥远?

海远,

没有娃的脚远。

啥宽?

地宽,

没有娃的眼宽。

啥大?

天大,

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情绪激昂,高扬手臂拍起手来,士兵们更热烈地鼓掌。司令说:“咱们关中及至整个陕西人,自己都说自己是‘冷娃’,什么‘关中冷娃’‘陕西冷娃’。关中娃,陕西娃,何止一个‘冷’字哇!听见这个蒲城小老乡唱的他婆教给他的口曲儿了吗?心——高,脚——远,眼——宽,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司令亲昵地抚着小乡党的后脖颈:“你叫啥名字?”

“三娃。”

“哪个三字?”

“一二三的三字。”

“改成‘山’吧。”

“好。”

“像山。就像咱们长安的秦岭山一样,压到小倭寇小鬼子的头上。”

“山娃记下了。”

……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他的两侧和身后,端坐着包括中共代表董必武等三人在内的八十八人组成的受降团。

冈部直三郎跪倒在受降官孙蔚如的面前。他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 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或被他改为山娃的那一杆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的尖矛,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唱的口曲儿。他想对跪倒着的战败之将说,你知道我带的兵娃们的心有多高胆有多大吗!

(有删改)

【注】乡党:老乡。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的描写,营造了雄壮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C.“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D.小说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几句方言口语的对话,一首口曲,一段戏词,惊心动魄的死亡状态,关中好儿郎三娃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入人心。
B.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C.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D.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3.此文中战士没有姓氏,呼之以“娃”:由“三娃”而“山娃”。试分析这样设定人物称呼的好处。
4.下面二个片段都是对战士牺牲后的描写,其写法不同,读者阅读的情感体验也各异,试加以比较分析。

《百合花》: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娃的兵娃的胆》:司令自己也惊呆了——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 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个国籍的士兵面对着面,中国旗手,把一个日本鬼子,用旗杆的尖头捅穿胸膛,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前,“慢”是成事的基础——“欲速则不达”:好汤得靠“慢火”炖煮,健康要从“细嚼慢咽”开始,“慢工出细活”更是品质的保证。总之,“一切慢慢来!快了出错划不来”!

现在快是前进的动力——有“方便面”就不怕肚子饿,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就不怕塞车,有“宽频”就不怕资料下载中断,有“速递”就不怕礼物交寄太晚。身边的事物都告诉我们: “快! 否则你就跟不上时代! ”

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想法、理念,但“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快”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类而言,一个成为乐园的沙滩必须具有形式主义的空旷:没有季节性繁殖的鸟兽带来的视觉以及道德上的干扰;涛声近在咫尺,却传递着内藏其中、只可意会的静谧;孩子们既可以在此建筑工程浩大的沙堡,也可以就近找到丰富得近于无限的万物。

礁岩间,残留的水洼里保护着暂时滞留的鱼苗,以及和它们一样害羞的紫红色或棕绿色的藻葵。虾特别精巧,石英质般剔透。小得像蜘蛛的螃蟹,虚张声势,随时高举透明的小螯示威示警,并趁机侧身溜进气孔只有一颗痣那么大的洞穴之中。退潮后留下来的海生物,多数是些微型体;这些缺乏经验的小生命,在世时间尚短,没来得及充分掌握潮信的规律

退潮时的大海,等于为食客提供了一张享乐的餐台和铺在上面的平整桌布:因为,贝类的美味。是的,贝类是如此迷人的食物,以至于它从边缘漫溢出来的肉色在我们看来就像飘摇在酒肆外的幌子。即使以贩卖为目的的采贝者,也难以抵抗即时的诱惑,虽然职业就是在礁石上敲敲打打撬走牡蛎,但在劳作过程中,他们也会奖励自己,用小刀直接别开牡蛎的锁扣,像吸啜汤羹一样饮用它们流质的肉体——如此新鲜,滑下喉咙的时候能感觉到牡蛎美妙的漾动。

(节选自周晓枫《壳》)

1.下列各句中“像”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像”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小得蜘蛛的螃蟹,虚张声势,随时高举透明的小螯示威示警,并趁机侧身溜进气孔只有一颗痣那么大的洞穴之中。
B.在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找到“桃花源”。它神秘山口中放出的一束佛光,这佛光可以幻化为海市蜃楼。(梁衡《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C.在故宫里,这样曾经专属乾隆的书房还有很多,乾隆花园里的遂初堂、得闲室、三友斋等。(三联周刊《中国人的理想书房》)
D.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接着一阵咔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哦,香雪》)
2.下列各项中的破折号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他们)用小刀直接别开牡蛎的锁扣,像吸啜汤羹一样饮用它们流质的肉体——如此新鲜,滑下喉咙的时候能感觉到牡蛎美妙的漾动。
A.在故宫内外乾隆使用过的皇家书房中,“长春”是个常见的名字——宫里还有养性殿的长春书屋,宫外的长春园、万寿山等处都有长春书屋。
B.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C.任何一门理论学科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D.我偷偷睁眼看了看女医生,见她皱着眉头,脸色很紧张地说:“现在还不能判断,叫她冷静一会儿再说,大家都去学习去,——提壶开水来。”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组合成一个单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退潮后留下来的海生物,多数是些微型体;这些缺乏经验的小生命,在世时间尚短,没来得及充分掌握潮信的规律。
类型:语言文字运用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圈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

(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

材料三: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器,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

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乌江自刎?从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

(节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立。
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
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在当地内部人之间。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性特征。
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学校要召开关于“乡土文化”专题会,请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三个主题的演示文稿在会上作介绍。这三个主题是什么?分别有哪些要点?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____①___,首先明显反映到语言中的词汇上。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汉语每年大约出现1000个新词语。这些词语大多比较鲜活。在报刊杂志上频频出现,却又在一般词典里找不到。有鉴于此,____②___。

《新华新词语词典》是一部语词和百科兼收的中小型语文词典。它主要收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或进入社会生活的新词、新义、新用法,也酌收部分早些时候出现但目前高频使用的新词,共收条目2000条,连同相关词语约4000条。____③___,还着重收录信息、财经、环保、医药、体育、军事、法律、教育、科技等领域出现的新词语。

(节选自《新华新词语词典》前言,有删改)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新华新词语词典》即将更版,现向社会征集新词语收入词典,请你向其推荐一个近年来出现的新词语(写在横线上),并解释新词的意蕴(本义、通常意义),要求解释清晰,语言准确精炼,最多不超过50字。
类型:语言文字运用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赓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能够真正熟悉方言的年轻人已是①_____,更不要说身口相传了。

2021年底,首部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与前作可谓②_____,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作品上线后就③_____,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由此看来,当下的方言保护更应该调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形式,用智能手段转变语言文化传播每况愈下的态势,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

1.请在文段的空缺处填入合适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之人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B.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C.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D.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之人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3.文中这些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
C.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
D.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
类型:语言文字运用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