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出自《周易》的箴言,理至易明,让我们受益匪浅。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     )的精神源泉之一。

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多种多样。《沁园春·雪》赞颂祖国大好江山,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______(ráo,以激发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爱这土地》中一只饱受磨难的鸟也要用______()哑的喉咙歌唱,用整个生命(     )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我看》中诗人看到了半润的生命,希望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

如何做到自强不息?首先要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其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确立创新意识,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决不能(     ),我们要以非凡的胆识不断创新。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生生不息       汇入       墨守成规
B.生生不息       汇成       固步自封
C.源远流长       汇成       墨守成规
D.源远流长       汇入       固步自封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提高创新能力思维,确立创新意识,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
B.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树立创新意识,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
C.确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思维,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
D.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
类型:基础知识综合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半命题作文

分享以物、分享以思、分享以快乐、分享以知识……却能让我们乐享其中,收获珍贵的情谊,收获美好的品质,收获成长的力量!


请以“_____________分享”或“分享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水之情境,填写相应的古诗

泛舟水上,朝行暮止。见惯旅雁孤云、枫叶芦根;听尽边城暮角、夹岸猿啼。异乡风物萧索如此,羁旅之人不由回肠荡气。飘泊之感恰如这泛舟之水,凄苦无依,无尽无休……

诗仙李白离蜀出游,渡荆门而入楚地,目睹壮观奇妙的江景,却突然感受到飘泊异地的尴尬:“(1)___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

相对漂泊而言,停泊是暂时的安歇。前方的漫漫旅途,更让人夜不能寐。崔颢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日暮乡关何处是,(2)_________________。”

其实,流水只是流水,无限情思只是诗人的感觉,有情无情本非流水所有。它只是离人之情,诗人之情,世人之情。因此,水,可能是《三峡》中那“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3)_________________”的沉静与优美;水,也可能是白居易笔下早春的轮廓“孤山寺北贾亭西,(4)_________________”的微波荡漾;水,更可能是王维《使至塞上》里“大漠孤烟直,(5)_________________”壮阔深邃的千古奇观。水可滋润万物生长,它可以使得草木葱茏,“庭中有奇树,(6)_________________。”水凝结后的霜雪也不会阻碍松柏长青,正如《赠从弟》中所咏之松柏品性“(7)_________________,终岁常端正。”诚然,“八方各异气,(8)_________________。”乱世之中,百姓的生活便如风雨飘摇了。

“仁者乐水”,水就如仁者,展现出多方面的意蕴,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内涵。

类型:情景默写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以“爱你______的模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题目:暖心的一幕
作文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5)不少于5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靳云鹏《故乡》,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

靳云鹏

①上午我和母亲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②天气不错,阳光很好,虽已深冬,也并不觉得寒冷。

③先到故友家。一下车就被憨厚的笑容和质朴的寒暄包围了。家长里短,问寒问暖,一杯茶还没喝完,就有人续上了滚烫的水。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尽管感觉到自己与他们其实没什么分别,除了岁月的风霜写在各自的脸上;我有些心不在焉,总是惦着老屋。

④终于瞅了个空,径自向我的老屋走去。说是老屋,其实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说法,因为那里只剩下一块宅基地了。但是,我还是愿意一去。

⑤眼前是一片荒凉,看不见几个房子,几乎没有任何参照物;可我走的还是二十年前的路线,虽然脚下确乎没有任何踪迹,应该已经算不得路,但方向却更加清晰、固执。举目远望,微微起伏的地表,草草地勾勒出粗犷的线条:路旁那几株红柳还在,依然虬曲遒劲,像是我的航标;待走近了细看,才发现它们的根部已经在皑皑的盐碱物中腐朽——所谓遒劲,不过是被时光凝固的姿态罢了。然而,路边那几丛在春日里率先泛绿在寒风中簌簌发抖的芨芨草呢?那几个被村民遗弃在路边生了苔锈的碌碡呢?那些连绵的场院和堆积如山的秸秆呢?还有那几条从场圃里冷不丁地窜出来吓我一身冷汗的奸猾的狗呢?

⑥什么也不复存在了,连一道沟一道坎也看不见了。是年复一年萧冷的无情的雨冲刷了它们,还是日复一日寂寞的善变的风填平了它们?一切,只留给遥远的记忆,收藏在我单薄的行囊中。

⑦急行几步,我准确地来到了我的老屋。这里不过是一个矮矮的土堆,几步跨上去,刚立住脚跟,记忆的闸门便轰然打开,旧时的情景如浩浩长风扑面而来。

⑧一切如在昨日,却又恍如隔世。我有些慌乱地在四边转了几圈,试图找到那一段低矮的土墙的痕迹,那是我们从田地里劳作晚归后小憩的地方,在多少个夏日黄昏炊烟初起的时候,那里曾响起我清扬的笛声。那一排小平房也只剩了几块风化殆尽的土坯,那是我们姐弟几个夏夜纳凉的绝佳之地,几个人躺在房顶上,正对着满天繁星做无穷无尽的遐想时,却听得几声狗叫,起身惶然四望,却是晚归的村民走过。那间小小的炭房更没了痕迹,里面的炭块总是存放得很少,那些年的冬天似乎总是特别寒冷而漫长……

⑨所有追寻都是徒劳,我慢慢地坐下来,闭上眼,静静地感觉故乡清冷的风吹过我的面庞。

⑩离开故乡真的太久了。在这个光秃秃的土堆上,我却像回到了真正的家,那沧桑厚重的回忆给我以真实的回归感。年少离开的时候,我应该是带着行囊的;而现在已过而立之年回到这里,似乎依旧孑然一身。我是从何时开始背负着一个理想的空壳在行走?在我日渐麻木之前的那悄然逝去的青春年华可曾有过我心的追逐?

⑪“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生命的坚持与生存的法则总是难于抗衡。从寂寂乡村到喧嚣城镇,从不名一文到略显小资,原以为这十数年的奋斗是一个接近梦想的过程,回头一望,只看见来的路上荒草连天。辽远简陋的农村天地,曾给了我对自身美质不断发掘与拂拭的空间;而如今,我的所谓奋斗,却只是对自我生存潜力的挖掘,只是为着生存的本能反应罢了,因之衍生的则是按捺不住的浮躁与极力掩饰的虚伪。于是,渐行渐远,我离开了原来的自己。梦想的行囊,其实从未打开过。

⑫梦想如果能彻底遗忘,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而我,竟是终不能忘。故乡,总给我以特别的清醒。在她的荒凉与清寂中,我可以张开肺叶大口地呼吸,不必在意空气的污浊,还可以看呆笨的灰雀扑棱棱从身边飞过,不必在意旁人的眼光;而这种唯我与忘我,源于最质朴的干净,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

⑬正想着,听到不远处有人喊我吃饭,我起身应了声,默然离开。

(选自《散文选刊》)


【注】①碌碡(liù zhou):石制的圆柱形农具,总体类似圆柱体,用来轧谷物,平场地。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之语,为其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1.作家王开岭在《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中写道:“‘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请阅读第⑧段文字,并概括出影响作者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的四件往事。
2.赏析“急行几步,我准确地来到了我的老屋”中“准确”一词的表达效果。
3.文章第③段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午和母亲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这句话点出了此行的目的地。“阔别已久”说明“我”对故乡情感颇深。
B.第④段中“瞅了个空”“径自”,用语平淡,但写出了“我”见到老屋的迫切心情。
C.作者引用陶渊明的“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渴望回归农村生活。
D.文章最后一段既有心理描写,又有动作描写,“默然离开”是因为故乡已让“我”清醒地反思了自己的理想,帮“我”找回了一度迷惘的理想。
5.选文第⑤段画线部分文字与下面的链接材料都属于环境描写,这两幅画面各有什么特点?这些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链接材料】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鲁迅小说《故乡》结尾段节选)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梦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本诗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物华:泛指万物。③洛阳花下客:作者进士及第后曾任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诗歌里的上标)
(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颔联中的“惊”字。
(2)本诗后四句流露出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春

丁立梅

这个时候,一切都还是冬天的模样,一切却又开始苏醒。

我喜欢杉树。裸露着铁锈红的筋骨,腰杆挺得笔直笔直的,像铮铮铁骨的汉子。

穿行在一片杉树林中,风吹落一片一片的阳光,像吹落一瓣一瓣的梨花,在铺着铁锈红的落叶上,跳跃、闪亮。林子也是透亮着的。杉树们沐着光,静默地微笑,总叫人觉得柔软。

我喜欢池塘和小河。水刚刚睡醒,很清澈,眉眼儿盈盈。

我站在一条河边,亦是长久地站着。我喜欢水里面的倒影,芦苇的,树的,还有茅草们的。去年开过花的美人蕉和再力花,还有远处的一座小拱桥,它们倒映在水里面的样子,比在岸边的样子要动人,水波温柔地抚摩着它们,它们有着说不出的温婉和妩媚。

我喜欢岸边暗生的苔花。嫩黄的,柔软的,又是毛绒绒的。我很想挖一点带回来长。想想,又作罢了。它们还是在它们的广阔天地里好,呼吸自由的空气,白天晒太阳,晚上看星辰。

我喜欢柳枝儿。上面爬满淡黄的乳芽,活像一群活泼的小虫子。“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真是霸气得不得了。柔中带刚。

我喜欢含苞的花木。梅树、海棠、樱花、桃树、杏树、梨树、红叶李。它们的身上,爬满了花骨朵儿,如一个个音符,等着春风的手去轻弹。都是人生初相见的模样啊,纯洁,羞涩,懵懂。

我喜欢刚钻出土的小草。它们小模小样,披着一身淡黄的新绿,打量着这个全新的世界。遥看如一抹绿烟轻起。

我喜欢鸟的鸣唱。分别了一个冬天,它们回来了。是久别重逢。彼此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于是,都扯着嗓子唱啊说啊,啾啾唧唧个没完没了,又愉悦又欢欣。我一听就是小半天,听得心里面长出温柔的水草来。

我喜欢风。这个时候的风,可以称作春风了。它们也作势般,呼呼地扑过来,但你不要怕,它们纯粹是吓唬人的。它们少了凌厉和尖削,多了温柔和好意,我闻见风里面的清香和清新。哪处的花开了吗?哪处的小草和新叶长出来了吗?

我跟着风走,一边走一边找。我找到结香了。好几大棵。上面的花苞苞,有的已撑不住开了。我低头闻闻,香得很。我还找到了一些野荠菜,绿汪汪的。真好啊,在城里的绿化带里,居然有从乡下跑来的野荠菜。

我喜欢稚童。白天,太阳好的时候,他们可以不用戴着厚厚的小绒帽了,也不用穿得那么臃肿了。他们追着一朵阳光,蹒跚着向前奔去,一个博大的世界,在等着他们。

1.赏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它们小模小样,着一身淡黄的新绿,打量着这个全新的世界。
2.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做评价。任选角度,给下面的句子作批注。
我喜欢柳枝儿。上面爬满淡黄的乳芽,活像一群活泼的小虫子。“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真是霸气得不得了。柔中带刚。
3.在行文过程中,作者是从哪四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4.文章重点描写了初春的各种美丽景物,为什么结尾以写孩子结束全文?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坏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   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   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形形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 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1.文章第①段中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
2.阅读文章,然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子。
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
(2)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
3.本文第⑤段与下面的链接材料都写到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选自莫怀戚《散步》)

4.在本文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甲】

过彭泽   解 缙

青山围一县,隐隐见人家。乱石江边出,孤帆带日斜。

翠添官舍柳,香泛驿楼花。不见陶彭泽,湓城起暮鸦。


【注】①陶彭泽:晋陶渊明曾官彭泽令,故称。②湓城:指九江城。
【乙】

念自七岁时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屋后小园数丈余,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橡,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媭砧课诵图序》)


【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树荫之       嘉:______       (2)小几就园树下读   持: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B.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使拯坐而读。
C.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D.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4.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联写诗人乘船看见的彭泽县城清晨之景,天然清丽。
B.诗中先写县城环境,次写城边水涯景色,再写官舍驿楼之景,层次分明。
C.本诗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景物,由大景渐写小景。
D.尾联流露了诗人追慕陶渊明恨不能一见之情。
5.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甲】诗颈联中“添”“泛”二字富有表现力,一个“添”字写出官舍之柳绿意更浓,一个“泛”字写出                           
6.【乙】文中,作者在回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时重点强调了什么?目的何在?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