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慈母情深(节选)
作者:梁晓声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说出来了!
……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jūn)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二)母亲(节选)
作者:三毛
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又开始重做评价。
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 ?”母亲还是说不晓。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在这40多年与父亲结合的日子里,我从来没有看到一次她发怨气的样子。她是一个永不生气的母亲,这不是因为她脆弱,相反的,这是她的坚强。40多年,她就如一棵大树,在任何风雨里,护住父亲和我们四个孩子。
她从来没有讲过一次爱父亲的话,可是,父亲推迟回家吃晚餐时间的时候,母亲总是叫我们孩子们先吃,而她自己硬是饿着。巷子里的月光偷偷地溜进窗台,让原本温柔的母亲变得更温柔了。许是怕这清冷的月光带走了菜的温度,于是,不停地催促着我们:“赶紧吃,赶紧吃,多吃点!”说完又靠在摇椅上,微笑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她的余光会时不时地飘向窗外。若是突然楼道里传来“咚咚咚咚”越来越近的脚步声,母亲摇晃的身姿便会戛然而止,嘴角微微上扬,仿佛这靠近的每一步都踩在她的心上……就这样,她等待着父亲归来,岁岁如是。
还是9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
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晚餐时,总是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围裙,系上又放下,没有缺过我们一餐饭。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其他地方走来走去。大门虽然没有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它心甘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回想到这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
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比她更周全了。
1.读了语段,我觉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揉得皱皱的毛票”“龟裂的手指”中“我”体会到母亲赚钱的不易。 |
B.“我”的怒声呵斥却换来母亲的一句“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原来,母亲不介意“我”对她的态度,一如既往地操持家务。 |
C.语段(一)中母亲同事的两次“喊”,衬托出当时家境的贫困,母亲的回答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当时的无可奈何。 |
D.两篇文章都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塑造母亲的形象。 |
3.读下面两组句子,你觉得哪组句子能更好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理解。
①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
②她是真正了解人生的人;她是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她是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
我觉得
4.阅读语段(二),再结合下面资料,谈谈你对三毛母亲的看法?
(1)仔细阅读语段(二)你觉得三毛母亲是怎样的人?
(2)阅读完下面的补充资料后,你对三毛母亲的看法又是怎样的?
母亲也曾年轻过,一张小照片里,三个女子坐在高高的水塔上,母亲的裙子被风卷起了一角,头发也往同一个方向飘扬着。
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了进入沪江大学新闻系就读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婚前的母亲是当年一个受着所谓“洋学堂”教育之下长大的当代女性。姐姐在上海出生之后,外祖父母催促母亲到大后方去与父亲团聚。就是那个年纪,一个小妇人怀抱着初生的婴儿,离别了父母,也永远离开了那个做女儿的家。
母亲如何在战乱中带着不满周岁的姐姐由上海长途跋涉到重庆,永远是我们做孩子的百听不厌的故事。我们没有想到过当时的心情以及毅力,只把这一段往事当成好听又刺激的冒险记录来对待。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