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虎
科学家发现,植物也有“发烧”的症状。有趣的是,许多植物的“发烧”竟然也与疾病有关。通常,农作物的体温只比气温高2℃-4℃,假如超出许多,那这株植物就该请“医生”了。
植物的“高热”就跟人类的重感冒一样,只有在受到病毒感染时,叶子等部位的温度才会急剧上升。
植物发烧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叫水杨酸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存在于植物体内,有毒,但势单力薄,小水起不了大浪。可是,一旦植物受到病毒感染,少量的水杨酸便会迅速产生不可小觑的力量,它们振臂一呼,“群贼响应”,成千上万个水杨酸弟兄于最短的时间内在植物体内集合,形成一支水杨酸大军。这支大军发起进攻,植物不得已,只好“关闭城门”,将叶子表面的气孔完全关闭。
由于叶子上的气孔对植物所起的作用跟人体汗腺一样,植物没了这些排汗孔,水分蒸发量大大减少,体内的热量排不了,就会“发烧”。而且,水杨酸大军首先进攻的“城堡”是植物的根部,影响根对营养的吸收,营养不良也加快了植物的“发烧”。
在水杨酸进攻植株的“战斗”末期,植物已是全身酸软、有气无力了。它们的叶片只能进行少量的光合作用,根系则失去了吸水的功能,“渴灾”便开始降临,“高烧”进一步加重。如果时间一长,植物就会奄奄一息,最后死亡。
即使植物没有受到病毒感染,但如果“渴”得厉害的话,也会“发烧”。白天,植物的叶温主要靠蒸腾作用调节。当土壤里的水分充足时,蒸腾作用较强,叶温降低;而当土壤里的水分不足的时候,叶子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在阳光下失水过多就不得不关闭气孔,导致蒸腾作用减弱,叶温升高。
(摘自《发明与创新·少儿天地》2016年第12期)
1.文中下列加双引号的词语,意思指的是什么?
植物“发烧”:
植物发烧的“罪魁祸首”:
植物不得已只好“关闭城门”:
2.植物“发烧”主要指哪个部位“发烧”?( )
A.叶子 B.枝干 C.体内 D.根部
3.叶子表面的气孔具有什么作用?( )
A.吸收营养 B.吸收水分 C.进行光合作用 D.调节水分蒸发
4.短文介绍了哪两个原因会导致植物“发烧”?请简要概括下来。
⑴ ⑵
5.作者解释植物“发烧”现象时,较多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A.揭示植物“发烧”的现象更加准确,以免读者理解错误。
B.分析植物“发烧”的原因更加清晰,增强说明的科学性。
C.介绍植物“发烧”的过程更加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D.说明植物“发烧”的状况更加形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