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0.65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伤心唯远别”,离愁别恨是人类的易感情绪。在这一情绪的驱动下,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送别方式,如饯别、折柳赠别、诗歌赠别、长亭送别、渡口送别等等。其中,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古典诗词中杨柳与别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联系从何时开始建立、其内在的关联是什么,讨论颇多,但仍然不是很清晰。

杨柳与离别最早的关联,论者往往追溯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认为杨柳摇曳婀娜的依依之态与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交融在一起,开启了诗歌中以杨柳咏离别之先例。这是如何关联的呢?《采薇》中描述杨柳之态的“依依”有两解,一以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为代表:“依依者,初抽条时,袅袅不定,如欲依倚他物也。”二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为代表:“依依,犹殷殷,盛也。”今人多采用第一解,认为指的是柳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其原因一在于今天人们对于杨柳的审美主要就是其枝条低垂、随风婀娜的样子;二在于与表示惜别的成语“依依不舍”形式上有对应。但结合下句“雨雪霏霏”,“霏霏”与“依依”相对,表杨柳状态的“依依”应和“霏霏”一样是形容词而非动词,与成语“依依不舍”之“依依”恐未必同,“依依不舍”当与“恋恋不舍”同,始见于明代小说,其“依”“恋”是动词依恋之义。“霏霏”形容雨雪之盛,“依依”马瑞辰考释也非常可信,形容杨柳之盛,也切合《诗经》中对植物状态的惯常描述。杨柳之“依依”与“摇落”相对,亦可见其为茂盛之义。故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其婀娜之状,亦非源于西周之时。

折柳赠别起源最可靠的说法还是源于汉代。《三辅黄图·桥》:“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事的明确记载,提及这一习俗源自汉代,最初是因送客至灞桥作别时折下桥边柳枝赠送,其后这一行为扩展,渐成习俗。后世诗歌中提及灞桥折柳甚多,如唐许景先《折柳篇》:“春色东来度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唐代李益《途中寄李二》:“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折柳赠别在唐代依然盛行,诗歌中随处可见,唐王之涣《送别》:“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描写的是因为别离时折柳之习俗,柳条几被折尽。

折柳赠别以及由此衍生出诗词中表离别的杨柳意象,其意蕴究竟何在?学者们提到最多的有两种说法,一是“柳”与“留”谐音,因而折柳相赠有了挽留行人之意。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古代除了折柳赠别,其实还有寄柳盼归的习俗。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行人羁于远方,折柳相寄,与“留”无关,可见“柳”只是寄寓别离,但非源于挽留之意。二是认为与柳树的生命力有关,柳树易栽种,随插随活,故用以祝愿行人适应他乡生活。事实上,古人赠别时,并非“必于柳”,亦可赠他物,比如在唐诗中也可见赠松枝者,亦可见赠桂枝者。这些语境下并非利用柳树的生命力来表达祝福意蕴。这两种说法还有一个共同的弱点,虽然论者提及颇多,但查古代文献,却少见痕迹,没有明证,故难采信。

唐代诗人雍陶为官简州阳安时,曾因折柳送别事而改桥名为“折柳”,一时传为佳话,很多文献都有记载,如五代何光远《鉴诫录》:“陶下马,命笔题其桥楹,改为‘折柳’。”按该事,则“折柳”意味着“情未尽”。柳与“情”似乎关联密切。考察唐宋诗词的情况,可以发现人们言及“柳”,更多其实是取意于它的枝条和叶子的“青”,从而谐“情”之音。柳树是北方常见的、发芽最早而落叶最晚的树种之一,柳枝青翠时间最长,适合寄情之需,诗歌中有明证说明人们借柳之“青”传达情意。白居易《杨柳枝词》:“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直接点明了由杨柳之“青青”而引出人之“情”。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写离情别恨之诗,提到的都是杨柳之“青”,利用柳色来寄托别“情”。

借柳色之“青”来寄寓其“情”,也就解释了“柳”可用来寄寓别情之外的其他感情。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寄寓的是朋友之情。借柳色之“青”来寄寓其“情”,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可以用“柳”之外的其他植物寄寓别情。如草之色亦“青”,同样可谐“情”音。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松”枝常青,故亦被折下用来寄托别情。戴叔伦《妻亡后别妻弟》“杨柳青青满路垂,赠行惟折古松枝”尤能体现这一特点,虽有杨柳,不及古松之常青,故弃柳枝而折松枝赠与行者。

(摘编自岳海燕《谈“折柳赠别”》)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愁别恨是人类容易生发的情绪,由此衍生出诸如饯别、折柳赠别、诗歌赠别、长亭送别、渡口送别等送别方式。
B.作者认为虽然古典诗词中杨柳与别情密不可分,但具体到细节,比如何时开始建立、内在关联是什么等还没有真正明确。
C.作者认为折柳赠别起源于汉代最为可靠,其根据是现存文献《三辅黄图·桥》中对“折柳赠别”有明确记载。
D.文章写唐代诗人雍陶送别友人时希望友人能留下,遂改桥名为“折柳”,表达了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采薇》的“杨柳依依”不是人们经常认为的杨柳摇曳婀娜的外貌,而是描写了杨柳繁茂的状态。
B.文章第四段“其意蕴究竟何在”的疑问,既给读者提醒,也引出后文两种说法,强调了作者的认可度。
C.从文章对“折柳”寓意的多种分析看,“折柳送别”对“柳”的选取考虑了其读音、外形、颜色、生命力等多种情况。
D.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赠别”的环节,体现了中华民族认同“柳”的意象和中国人富有诗意性情的特点。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柳’只是寄寓别离,但非源于挽留之意”观点的一项是(       
A.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
B.青鸟泉边草木春,黄云塞上是征人。归来若得长条赠,不惮风霜与苦辛。(卢肇《杨柳枝》)
C.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D.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昌浚《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4.文章解释柳色“青”的内容,论证了哪些方面的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文章论证“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其婀娜之状,亦非源于西周之时”是如何采用“破立结合”写作手法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