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文学活动中,“美”位于价值功能的核心地位,具体是指文学在真与善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给予人以精神上的愉悦。从审美角度而言,以语言美、形式美等表现方式具体呈现,通过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并与情感相融,赋予读者美感与理解力。

第一,语言的图画美。即为读者提供意趣无穷而又真切如画的生活画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如《山居秋暝》,王维以朴素平直的笔尖勾勒诗意,通过捕捉事物的光、影、声、色,使其充分自然地表现于诗作中。袁行需曾这样评析:“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合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诗句中“空山”“新雨”“明月”等意象的运用,使雨后山间的清新景象跃然纸上,正如苏轼所称道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而这种语言的图画美引人遐想,营造身入其境之感,是艺术美的重要构成因素。

第二,技巧的创造美。宗白华曾言:“艺术家往往倾向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由此可见,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关键意义。而艺术技巧是艺术形式创造的重要表现方式,创作者以翻新出奇的精神与精炼巧妙的艺术技巧进行文学创作,可生成更深厚的审美体验。试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其中跳、乱二字,以珠拟雨,灵动而传神地将骤雨的杂乱无序描绘出来,不得不叹服其技巧之精妙。同时,此诗也可以令人联想起杜甫的“俄顷风定云墨色”以及白居易《悟真寺》中“赤日间白雨”等诗句。苏轼将化用的艺术手法运用得稳妥精当、浑然天成,赋予了作品新的内涵与审美价值,体现了意蕴新生的美学特征。

但技巧亦是需要把握尺度,力撰硬语易露出斧凿之痕而失天籁之自然。正如王国维先生所提出的“隔”与“不隔”之论,形象不清晰以及过于强调技巧如“雾里看花”,会增加读者理解时的隔阂,易造成意蕴的流失。将技巧与文本的意蕴相结合,纵意所如,不落俗套,可以达到水中着盐的妙境。这种看似“隔”实为“不隔”的高超技巧,使得作品的韵味渐显,以恬然回甘,予以读者更自然的审美感受以及回味的空间。又如修辞、炼字等手法的使用亦使语言表达更为适切,读者于反复的字句推敲中可以感受到意蕴的变化,文学奇巧尖新的魅力也由此体现。

(摘编自李苏宁、武岳《“审美化真实”视野下试析文学价值中美与真的关系》)

材料二:

文学艺术不只是一般地反映生活,而是以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形象地反映生活的特点构成文艺的特殊品质。它决定我们评价文艺作品,不只是要考察这种反映是否真,是否体现了善,还要考察它的形象是否美。美是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形象的图画性和典型性。我们所说的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能够提供读者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苏轼曾经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明了诗与画有着共同的特点。鲜明的图画性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所说的图画性,不只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的图画,还包括通过文字、音响而在我们头脑中间接唤起的画面,它几乎是一切文艺必备的特征。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我们所要求于文学艺术的,不只某一具体生活场景的图画,而是足以引起人们联想的典型画面。

第二,结构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文学艺术作品需要把各种分散的生活现象,加以剪裁取舍,集中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这种的组织和安排,我们习惯称之为艺术结构。它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好的结构总有一个共同点:前后连贯,互相呼应,浑然一体。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通过闻、见、想,分别描写了春雨的形态、特质和环境,层次分明,中心突出。这种情景交融、结构紧密的特点,历来为文学艺术家所称道。可以看出,在美的艺术作品里,没有偶然的、游离的、可有可无的东西,各个部分都是紧密衔接,不可缺少的。

第三,手段的精炼性和准确性。以形象来反映生活是各类文学艺术创作的共同特点,然而,它们用以反映生活的手段又是各不相同的。如绘画的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音乐的表现手段是声音,文学的表现手段则是语言。创作者在运用这些手段时各具匠心,但仍然有共同的规律可寻,那就是追求艺术形象的精炼性和准确性。文学艺术,由于不可能纤芥无遗地再现生活而必须对生活做出概括的反映,它总是要用简练的手段来体现丰富的内容。因此,文学艺术家们总把“惜墨如金”“缀字属篇,必须练择”当作自己努力的方向。然而,艺术上的精炼并不是艺术家主观静思默想的结果,而是凝练感情和掌握生活要点的产物。只有十分准确地把握生活里富有本质特点的现象才能“举一反三”“以一当十”。他们又提出“立片言以居要”“万取一收”“锤字艰而难移”作为达到艺术精炼的必由之路。精炼与准确是相互联系互为表里的,它们也是各类优秀的文艺作品共有的标志。

(摘编自范欣欣、石宏伟《真、善、美——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把文学作品的“美”视为与“真”“善”无关的概念,来论述其相关特点的。
B.材料一指出,文学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而文学作品必须是美的,这种美主要表现在语言和形式上。
C.材料一从苏轼对雨的描绘,联系到杜甫和白居易的相关诗句,说明苏轼在艺术技巧上巧妙地继承了前人。
D.材料二认为,不同的文艺门类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段,创作者可以利用这些手段,纤芥无遗地再现生活的方方面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论述,说明文学作品的技巧应为文本的意蕴服务,两者有机融合,才能相得益彰。
B.文学作品不是直接呈现画面,而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绘,触发读者的相关联想,在其脑中形成画面。
C.文学美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美,需要作者通过对生活的“闻”“见”“想”等主观体验,对其加以筛选,用语言将其熔炼为一体。
D.在语言风格上追求简洁凝练,在形象塑造上追求具体生动,在艺术技巧上追求适度自然,这是文学家的共性特点。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体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其中“第一”“第二”等序数词的使用,使文章条理清晰。
B.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每个分论点在理论分析之后都结合了具体的文学作品加以分析,理据结合,论证充分。
C.材料一赞同宗白华关于艺术形式的论断,并以此为依据,指出艺术技巧是艺术形式创造的重要表现方式。
D.材料二末段使用“不可能”“必须”“总”等表意绝对的词语或短语,语气坚定,表明了作者明确的态度。
4.两则材料的第二段论述的内容,同中有异,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体现出的艺术之美。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