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0.65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①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孟子就不这样。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是战国时代的前中段。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②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也就是说,一切都接受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

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的约束。不为已甚是当时的一般趋势。总之,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他有时也发牢骚,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梁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他答道:定于一。襄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间的大厮杀。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季的那样剧烈——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所以这时已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为什伍,即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在战场上骑兵既登场,步兵人数也大量增加。斩首六万”“斩首七万,已经开始见于各国的记录。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段话可能反映着当日各国备战的情节,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日国君草菅人命的一种控诉。

在宋朝以后,《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实际上它占《四书》一半以上的篇幅,既为各朝经延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无可形容的影响。而亚圣以慈悲为怀的心肠,为民请命,他讲的话有时也富有感情性,有时尤任直觉,例如见牛未见羊君子远庖厨。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③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④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

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之间会有这样一股距离?为什么春秋阶段与战国阶段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为什么中国会如此早熟——在纸张都未发明,文书尚用竹简木片传抄之际,即出现至圣亚圣,而且与孟子同一世纪即出现了秦始皇,且对此后的中国有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上述诸问题的背景,前人已经说过:是因为华北黄土地带,耕耘容易,农业既盛,人口增加,交通又便利,商业开始通有无,社会这流动性大。加以铸铁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间,影响到农具和兵器等等。这些解答都有根据,但是却没有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春秋战国间剧烈的变化,百家争鸣,最后又以暴力完成统一,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黄仁宇《孔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比较了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差异,并论述了差异的根源,从中可以看出同一学派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B.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时“礼”对于各国之间的征伐还有一定约束力,战事方式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动荡。
C.孟子生活在战国前中期,这时战国七雄虽已准备长期的大厮杀,但参战人数有限,社会动乱还没有像战国末期那样剧烈。
D.把孔孟的差异、春秋与战国的差别的原因归之为人口、交通等,这虽有事实根据,但没有揭示根本原因。
2.根据本文观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说即使是圣贤,也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说明孔子认为恶是人的本性。
B.孔子的闲雅代表了普遍的社会心态,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
C.孟子对“礼”不重视,因为在孟子看来,周礼早已不能恢复,改弦更张才有济于社会。
D.我们今日读《四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其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紧张”,孟子担忧、害怕,不如孔子轻松、坦荡、悠闲。
B.②“以前”,就是指相较于春秋时期而言的西周时期。
C.③“强迫性”,孟子的性善论带有强迫性,它强迫人们保持性善的天性。
D.④“低水准”,作为人类早期的平等思想,孟子的平等思想朴素、亲民。
4.为更好梳理文章脉络,小明制作了一份《孔孟》第1—5阅读表格,请根据文本信息,帮助其完成该表格。
孔子孟子
差异轻松愉快、悠闲坦荡凡事紧张
对人性看法人性本善
重视不重视
原因个性不同
《论语》和《孟子》的取材记载不同
5.联系教材,说说课文《齐桓晋文之事》有哪些内容印证了本文哪些观点。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