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上》是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该书讲述了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由杭州出发,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的故事,也揭开了运河沿岸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材料一:

袁毅:在你生活中,大运河处于什么位置?

徐则臣:从小生活在河边,初中时住校,到冬天,宿舍的自来水管冻住,我们就端着牙缸、脸盆往校门口跑。校门前是一条人工运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氲,河水暖人。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大运河两岸穿梭,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二十年来,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成了我小说写作不可或缺的背景。

袁毅:为写作《北上》,你做了哪些案头工作和田野调查?

徐则臣:二十年来,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我都要认真地收集和揣摩。但要把一条河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仅熟悉和了解是不够的,你得吃透它,像熟悉你的家人一样熟悉它。这次我看了60多本专业书籍,这些资料如果我不写这小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写作这小说的4年里,我又重新把运河从南到北走了一遍,个别河段走了不止一遍。

袁毅:“到世界去”原来是你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如今你创作《北上》,这似乎是一场反思与寻根之旅,你寻找到什么呢?

徐则臣:跟找到什么比,我更看重“北上”的过程,没有这个北上的过程,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大运河对我们有多重要,说它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一点都不为过。过去我理解的到世界去就是直往外走。在《北上》中,意大利人到中国来何尝不是“到世界去”?所以,“世界”是辩证的。

袁毅:“将两个意大利人放置到中国运河人文历史书写中,以一种比较的视角介入《北上》的写作”,你是有意为之?

徐则臣:有意为之,也是题材使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到1900年,中国已经被迫“全球化”了,中国的事已经不单是中国人的事,也是整个世界的事,所以我想引入他者的视角,看看在这种差异性的目光下,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

袁毅:为什么将运河故事开始和结尾的时间节点选在1901年和2014年?

徐则臣:写运河,不仅要写它的历史,更要写它的当下。小说起自清政府宣布废止漕运的1901年,结尾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漕运废止,意味着运河作为国家层面上的运输功能到此结束,既然大运河最重要的现实功能就此逐渐丧失,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重新发掘运河承载的文化功能,思考、探索大运河在新时代下的意义?

袁毅:当下,该如何用文化这把钥匙,去打开并“唤醒”大运河?

徐则臣:我们都找到了“文化”这把钥匙。只是我在一己天马行空地虚构,沿河的建设者们却要步步为营地落实。我认为,各地在打造运河文化带时,应将本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史迹充分融入建设中,而非千人一面,只借着运河的资源,把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一段河道简单地做成旅游和商业的基地。

(摘编自袁毅、徐则臣《访谈:用文化这把钥匙“唤醒”大运河》)

材料二:虚构才是重回历史现场、审视运河古今的最佳途径。徐则臣在《北上》中通过设置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虚构了几个独立的的故事,对大运河实现了精细入微的审视,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富的大运河世界。小说在历史线索的叙事中,以保罗·迪马克、谢平遥等人乘船北上为主要视角,见证了运河沿岸的繁华与苦难。在当下线索中,小说主要以邵秉义、谢望和等人的故事为主,抒写大运河的衰败和人们对运河文化价值的执着。

仅仅回溯历史,展示当下是远远不够的,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中国,更是世界的。因此,徐则臣还通过域外人的视角,将大运河置于世界格局中进行审视。大运河在中国大地上已流淌千年,中国人可能早就习焉不察。但对于热爱运河的意大利人迪马克兄弟来说,中国的大运河是一条“崭新”的河流,他们的看法可能更为客观真实。同时,域外视角也更能展现大运河文化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小说写道:“他是融会贯通的天才,改变了我对中医的偏见。”借助莱恩医生之口,表达了对中医文化的赞誉。小说还以喜爱中国文化的两位意大利人的视角,写了深邃博大的茶文化、气派有范儿的毛笔字、风姿神韵的杨柳青年画等,这有助于唤醒国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大运河是前现代中国的代表物,在讲求速度的现代社会,大运河与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运输相比,速度是相当慢的。而徐则臣在《北上》中试图更新人们的观念。“快怎么就能成为这个世界唯一的指标了呢?”“慢,也可能成为快。”他认为“一个东西有局限性的同时也有它的优势,要在正视局限性的前提下,发扬和扩展它的优势。”其实,大运河在现代社会也可以发挥属于自己的价值。比如,书中的人物周海阔因为对大运河的喜爱,收集运河的历史遗迹,在远河边开了一家还锁民俗客栈,让人们能放慢生活节奏,从各种古老的物件中,窥见大运河的人文之美,从而获得心灵的抚慰。《北上》唤醒了一种观念: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为代价,来追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苗家乐、黄德志《审视、反思与唤醒——评徐则臣的小说〈北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运河在徐则臣小说里,常是不可或缺的背景,而在《北上》里成了主角,这说明徐则臣对运河的理解、思考在深化。
B.《北上》从古今中西不同角度书写大运河,既叙写了跨越上百年的家族命运变迁,也对大运河进行了文化审视与反思。
C.当下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注重运河旅游和商业项目开发,抛弃了当地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运河的文化属性消失殆尽。
D.借助域外视角,作家对大运河的相关历史审视可能更为客观真实,同时也有助于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创作过程中,徐则臣对自己坚持多年的“到世界去”的写作理念产生了怀疑,并在《北上》中作了修正。
B.通过案头查阅和田野调查,搜集获取再多的相关资料,也不能替代虚构在小说创作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C.在现代社会,大运河在速度方面处于劣势,但蕴含的文化价值对构建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仍然十分重要。
D.“唤醒”既指发掘保护大运河资源,也指重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还指更新对现代性的认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是想象的共同体。
B.巴鲁克·斯宾诺莎说:“如果你想让现在与过去不同,那就研究过去。”
C.莫言说,当你构思一个故事,最方便的写法是把故事发生的环境放在你的故乡。
D.刘梦溪说,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
4.关于《北上》,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着眼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正如运河是徐则臣创作灵感的源泉,家乡文化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如何关注并参与家乡文化生活?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