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像与象:人的对象化

从严格意义上说,意象的含义应该更接近,因为后者不仅更加具备主客统一的内涵,也可更好地对审美呈现进行囊括。字属于象形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含义是大象为后起字,按照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的说法,其含义为似也,在战国以后的小篆中被普遍使用,并形成与本字分庭抗礼的状态。由此可见,《系辞》将释为并非偶然,一方面它是时代的产物,另一方面则预示着人们观照外物时具备了更多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在魏晋以后愈演愈烈,从而促进了审美意象观念的逐渐产生和成熟。钟嵘《诗品序》开篇即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从气化生物、衍及性情的角度看待艺术的起源。在行文过程中又将具体化为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由此可见,真实性情与物象逐渐开始获得了统一,象与意合一的主观之的内涵开始具备雏形。与钟嵘相似,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有窥意象而运斤的表述,历来被视作意象概念施用于文学领域的标志,但是此处的意象更多是指创作者想象中的形象,或者说是外在物象在心中的投影,其中缺少了对呈现在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涵盖的维度。

唐代文人通过对各种艺术实践的理论言说,推动了意象理论的完善。皎然在《诗议》中称境象不一,承认形象本身的复杂样态,继而又说义贯众象,而无定质。按照他的说法,凡是熔铸了主观情思的想象都可纳入意象的范围,因此他已经注意到了意象在时代艺术中的普遍存在。在《唐朝名画录》中,朱景玄认为绘画可在点墨之间实现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的境界。到了晚唐张彦远则明确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里谈到了形似,又谈到了立意,而且前者要服务于后者,这一过程中的含义变得丰满,魏晋意象理论中缺失的作品中形象(即客观之)的维度被补充起来。

但客观而言,对这一理论的概括和深掘还是在文学领域,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文学的特殊属性,还取决于文人自身杰出的文化修养。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象外之象的命题,这是对文学意象高级形态的概括,亦可看成对作品中呈现的形象的肯定。至此,客观物象、主观意象、审美意象获得了统一,意象也成了统摄世界维度、主观维度、呈现雄度的综合性概念。

理与象:意象的现代化

实际上,宋代文论并不重视意象范畴,这方面甚至逊色于之前的唐代和之后的明清。究其原因,一方面,受理学大背景的整体影响,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宋人往往更加强调后者,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文学意象的看法。文学作品往往成了表达哲理的工具,其中蕴含的形象自然变得不那么重要。另一方面,经历了唐代的汪洋恣肆,宋型文化变得更加老成,在文学审美倾向上推崇以淡为美。这种趋势由欧阳修、梅尧臣开端,自然、古淡是他们的创作宗旨,到了苏轼更是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为艺术批评原则。

到了明代,文学意象论实现了真正的自觉。意象范畴被广泛运用于诗文批评和诗文创作之中。比如李东阳评韩愈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两句时,称意象超脱,直到人不能道处耳,评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极桥霜两句时,称意象具足,始为难得。可见,他已经将意象作为专门的理论概念进行使用了,其含义与今天的用法已十分接近。同样,在其诗文创作中意象也被广泛使用,比如气喷为云血成汗,意象矫矫腾高空(《画马歌》)、若有人兮街门之下,兰渚之滨,体貌质野,意象清真(《见南轩赋》)。由此可看出,意象不仅被视作文学领域中的特殊形象,甚至也有将其泛化为超拔人物气象的趋势。这说明意象概念已被普遍认可,且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话语体系之中。

意象范畴在明代既已建构完成,清代学者在论述深度和广度方面并未有实质性推进。意象问题在清代原地踏步的原因有两个:首先,这一理论本身经过近千年的历史发展,尤其是明人的建构,留下来的开掘空间已少之又少;其次,明中叶以后叙事文学蓬勃发展,诗词的地位开始动摇,清代的情况更为明显,这种背景下文人对意象问题的热情被对人物形象问题的讨论所淹没。因此,清人往往从广义形象的大维度来重新审视的问题,章学诚的总结最具代表性:象之所包广矣,非徒《易》而已,六艺莫不兼之。”“六艺中除了《诗》与《易》以外,《书》《礼》《春秋》《乐》大都带有叙事特征。章学诚的这种认知一方面有还原之本来含义的味道,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意象也绝非仅仅局限于抒情文体(尤其是诗歌)之中,其对叙事作品同样适用。这为除诗词以外的其他文学样式中形象的合法性找到了根据。可以说,这种认知既是对意象范畴的正本清源,也为现代文论中意象范畴的再度扩容提供了基础。

(摘编自韩伟《意象范畴三段说》)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象”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像”为后起字,在战国以后被普遍使用,二者含义不同,并呈分庭抗礼之势。
B.晚唐张度远观点中,既谈到了“形似”,又谈到了“立意”,也谈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像”的含义更加丰满。
C.宋代文论忽视意象范畴,不重视形象,是因为受理学大背景的整体影响,在文与道中,宋人往往更加重视“道”。
D.虽然清代学者在论述意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并未有实质性推进,但却为现代文论中意象范畴的再度扩容提供了基础。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后“审美意象”观念逐渐产生并成熟,唐代意象理论不断完善,明代实现真正自觉。
B.朱景玄在谈论绘画时也谈到了意象和相关理论,可见艺术在某些层面是相通的。
C.宋型文化在文学审美倾向上推崇以淡为美,这种艺术倾向会影响艺术创作的变化。
D.清人往往从广义形象的大维度来重新审视“象”,说明之前人们都从小维度审视“象”。
3.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论证意象的诞生、发展过程,使文章呈现出递进式结构。
B.文章引用大量文学论著的内容论证意象范畴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与运用。
C.文章在论述宋代文论不重视意象范畴时,注意从不同角度探究原因。
D.文章在谈论意象的发展史时,不局限于一种文体,也不只限于文学范畴,视野全面。
4.请结合“像与象:人的对象化”中的有关“意象”的解说,对下面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节选文字的意象进行评价。
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5.人们对意象的认知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