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00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农业有了初步发展,社会出现分化的端倪,开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进程,正是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稳定性,保障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6000多年前,社会明显分化,开始出现大型中心性聚落和规模较大的墓葬,中华文明加速发展。5000多年前,出现了大型都邑性城址和权贵阶层的大墓,社会分化显著,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华文明从此进入古国文明阶段。4000多年前,中原地区开始进入夏王朝时期,中华文明也从此进入以王朝为引领的文明一体化的王朝文明阶段。夏朝之后的商朝,逐渐建立起王朝内部的各种政治和礼仪制度,通过出土的青铜器具、甲骨文字以及后世的文献典籍,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制度。周朝在取代商朝之后,通过封邦建国的方式,将血缘纽带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确立周天子对各诸侯的宗主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京畿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理念开始确立,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这个文化认同,成为保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强大精神力量。

秦并六国后,不但形成了一个地域更加辽阔的庞大国家,而且建立起一整套维护这个庞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标志着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开始,并由两汉所继承和发展。大一统保障着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坚不可摧。公元3-6世纪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到隋唐时期形成融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民族的大一统,这已经超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也在民族大融合中得到新的发展,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文化认同达到新的高度。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在大一统中得到持续发展。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还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说明。比如,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这说明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的文字,其发展历程清晰连贯。又如,浩若烟海、绵延不断的典籍文献,一直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诸如仁民爱物、天人合一、一诺千金等道德信条,古人今人都深受其益。这些都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遇了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今天的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度蒙尘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实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一脉相承。

(摘编自方志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能够提供物质建设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秉持和发展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思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与天下为公”“富而后教的施政理念同频共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天人合一”“和合天下的世界观千年辉映。

今天,无数珍贵的文物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文明在物质建设层面的连续性。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今天或出土或传世的各类与土地相关的文物,如反映汉代土地交易的南阳铅质买地券,反映北朝均田制的敦煌西魏大统十三年残卷,反映唐代土地交易的敦煌田契,以及宋以后推广到全国各地的鱼鳞图册等等,无不印证着历代王朝和劳动人民对土地的高度重视与精细化管理,一些抑富济贫的思想观念也能够从中体现出来。建筑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构成了人们的主要生活环境,是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如果说举世闻名的山西应县木塔、河北赵县安济桥、隋唐大明宫遗址、明清故宫、苏州园林等,如同中华物质文明史上的明珠一样璀璨,那么古建筑所共同追求的序列层次美、结构精巧美、造型意境美等等,就连成了一条贯穿中华物质文明史的金丝,其中所蕴含的深沉高迈、礼乐相济、自然和谐等物质文化内涵,更是中华物质文明连续性的精髓所在。中华物质文明的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土地和建筑上,也更多体现在日常细节上。以中国古代的茶具为例,古人的饮茶风气从唐代开始盛行,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饮茶,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唐代茶文物,既有邢白越青的精美茶具,也有长沙窑十分接地气碗。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从唐代一直延续至今,人们不分地域、贫富、男女、老少,均能共享茶香、吸取天地精华,小小一盏茶中充分浸润着中华文明的物质智慧。

面向未来,在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日益清晰,物质建设将更上层楼,成为我们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想要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获得充分的物质建设启发,就要做好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使中国经验体系化、理论化,能够真正指导当代和未来的实践。从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朴素观念到裕民以政的理论探索,能够看到物质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观点日渐成型;从兼爱尚同”“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到民胞物与的哲学思考,能够看到物质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理念日臻完善……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散而不乱、主线突出,既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中断的古老密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法宝。

(摘编自刘礼堂《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生产方式的稳定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保障;确立大一统理念,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具有促进作用。
B.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了空前的磨难,中华文明曾经遭遇到难以延续的严重危机。今天,中华文明重新焕发了生机。
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富而后教”“天人合一”“和合天下”等思想,都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催生的重要理念。
D.从古代建筑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建筑审美的共同追求,以及中华文明中深沉高迈、礼乐相济、自然和谐等物质文化内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有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其经历了原始文明、古国文明和王朝文明等阶段。
B.民族大融合让中华文明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让中华文明在大一统中得到持续发展。
C.从今天出土或传世的各类与土地相关的文物可以看出,各个朝代都有土地买卖制度。
D.只要发扬中华文明中的传统物质建设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早日得到实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自夏、商、周以下至清朝,政治实体衔接有序,均未因外力打击而中断,后一个朝代都自称是前一个朝代的继承者。
B.中华文明对外开放、兼收并蓄,丝绸之路的开辟、外来作物的引进、佛教的东传、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等,充分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精华。
C.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提出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华文化传统。
D.中国史官制度源于商朝,周朝与各诸侯国已有“国史”撰述,各种体裁的史书,贯通古今,代代传承、世世研习,使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从未中断。
4.请结合材料内容,分别解释材料一中“大一统”和材料二中“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在文中的含义。
5.两则材料都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论述对象,论述的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简要分析。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