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借景是中国古典造园的传统手法之一,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大观园是一所宅园,它一无远山近景可依,二无茅屋寺庙凭借,然而曹雪芹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借景方式,通过(园中人物、建筑、动物)、(琴笛丝竹、小桥流水、吟诗作赋)、(人、树、云、动物、月影)等使园中静态的建筑、山石和园中动态的人物、禽鸟、溪流、植物(四季变化)等相映成辉,这样互相补充的处理就达到了巧妙的借景目的。如七十六回,作者先写贾母等人在凸碧堂赏月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后写远处笛音猛不防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再写黛玉、湘云在凹晶馆所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吹,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最后写黛玉、湘云二人拾扔小石头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图将月影激荡……却飞起一个白鸡来,直往藕香谢去了,于是溶景入诗,逼出了二人寒塘渡鸡影,冷月葬诗(花)魂的绝妙好辞。圆月、绿树、风声、水声、云影、花萌全融合在大观因的美景之中了,使时间、景色、人情互借互生、融为一体。

曹雪芹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而突破、创新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在以往的园林借景中,大多都是对静态事物的借用,但大观因的借景手法,在曹雪芹的笔下加入了动态的人物、动物,因中对诗、赏月、葬花既为《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情节,同时也为大观园提供了美景,幅幅画面为大观园的四季景致增色不少。

(摘编自谭巍《大观园造景手法体现的曹雪芹艺术思维》)

材料二:

曹雪芹所设计的大观园,虽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但我们也可从中品味出创作者的匠心,得以从中窥探曹雪芹的艺术辩证思想。

四十二回宝钗在谈到大观园时说: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园林和绘画本来就有相通的艺术规律,用绘画的章法来布置园林,园林也必然体现出绘画中的一些规律,如像绘画那样讲究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曹雪芹借助薛宝钗之口提出的远近、疏密、主宾、添减、藏露(还有高低、大小)等等,也都是我国古代许多画家(或评论家)所提到的章法。他是运用绘画中的这些章法、布局来设计大观园的。

我们且看曹雪芹在描绘大观园时是如何体现艺术中的辩证关系的。比如藏和露,当十七回中贾政一干人进入正门之后,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贾政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由于有这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使得进入园门的人们不能一览无余地把园内景色悉入目中,这便是藏而不露。再加上曲径通幽的题额和羊肠小径,更使游人产生一种对园内景物幽邃莫测的感觉,因而更加引人入胜,这便是艺术中的含蓄。当他们出了山洞之后,才别有洞天,豁然开朗,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这是露,是藏然后露。然而,露中又有藏——皆隐于山劫树杪之间,亦藏亦露,半藏半露;然后,出亭过池,观览了山石花木,才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槛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真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曹雪芹就是这样运用文学语言,把大观园中的藏和露这一艺术辩证关系,很精妙地描绘出来,一幅手卷是随着卷中人物的活动而展开的。因此,这种描绘又是一般的绘画难以表现的,因为景物的藏和露是通过游人的视觉产生的,而游人又是沿着一定路线走的,即使是用长卷,也只能是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表现,互相之间难以通过人物活动联系起来,有点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吧。曹雪芹的描绘,很有些像动静相生,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现代电影镜头。这种语言的描绘产生了完美的效果。

再如高和低的对比,曹雪芹也有很好的描绘。七十六回史湘云就说道:这山上(凸碧堂)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凹晶……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这就是这一风景小区的特色。在凹晶馆近水赏月之妙,曹雪芹还有描绘: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吹,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曹雪芹将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的凸碧堂与凹晶馆和特定的时令——中秋赏月,融合在一个画面之中,构成大观园中的一景。想象此情此景,倒真令人神清气净

(摘编自顾平旦、曾保泉《文学、绘画与园林——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创造出独特的借景方式,把园中美好的静态动态景物互相组合,达到园林“收无限于有限”的效果,令赏者为之赞叹。
B.“对诗”“赏月”是小说的情节也是园林美景,体现曹雪芹对传统造园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在借景中加入动态的人物、动物。
C.园林和绘画有相通的艺术规律,园林的建设也像绘画那样讲究远近、疏密、主宾等章法,这些章法是许多艺术家曾提到的。
D.大观园中“藏”和“露”的艺术辩证关系,是在作者的文学语言中体现的,并随着小说中人物的活动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大观园的造景艺术,不过二者的中心论点并不完全相同。
B.作者在七十六回将各类事物融入大观园景色,丰富游赏内容并提升了作品的意蕴。
C.大观园正门处的翠嶂使园中景色不能“悉入目中”,体现了“藏与露”的辩证关系。
D.语言文字既能将游人视觉所见之景做到细致描绘,也能将叙事的空间和时间相结合。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写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宋代画家郭熙提出:“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
C.清代布颜图在其《画学心法问答》中说:“意在笔先,铺成大地,创造山川,其远近高卑、曲折深浅,皆令其各得其势而不背,则格制定矣。”
D.贾宝玉为大观园沁芳亭拟写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4.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都引用了《红楼梦》七十六回的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艺术创作理论的理解。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