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安石的变法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实践。我们不能因为皇权制度的束缚和一时的成败,就彻底否定这次改革。“失败者”王安石,其实有一个更准确的大历史定位,那就是“探路者”:他的变法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中国历史,也为千年之后的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王安石对北宋以后的中国历史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变法”的失败,让南宋之后的思想家们对王安石的改革路径进行反思。比如朱熹,他觉得理想的改革者,必须既是最顶级的学问家、思想家、政治家,同时还要有稳定的、不受干扰的政治环境。这些条件想要完全具备,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改革者来说,更现实的做法是什么呢?理学家的回答是“必有《关雎》《麟趾》之意,方可以行周官法度”。也就是要先从基层做起,通过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建立起一套普遍的社会共识和社会秩序,一代代人前赴后继,这才是能够长期持续并真正产生实际效果的“变革”。因此,南宋以后,理学家们特别重视办书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把儒家的忠孝节义、家国情怀向普罗大众输送,与基层社会进行更紧密的结合。

其次,王安石变法重在“道理”二字。北宋中期,王安石、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这些思想家们将“道理”二字的内涵阐述得丰富且深刻。所谓“道理”,既包括自然的法则规律,也包含人心中的良知和道德情感,同时还包括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标准与规范。这些思考探索,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声,启发了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后世的哲学家;又通过西方传教士的转译,间接影响到了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欧洲思想家,对于西方近代的启蒙运动产生推动作用。

最重要的是,它让“天理”“良知”这些哲学概念,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深处,成为现代人三观的基石。今天的中国,可以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却有着共同的道德意识和家国情怀。如此既可以避开宗教的非理性因素,又能建立起类似于宗教的,甚至比宗教更强大的群体凝聚力。所以说,王安石和他们那一代人的思想、行动,给中国文明深深地扎了一个根子。

最后,王安石变法埋下了一颗变革的种子。王安石仿佛是一个“穿越者”,在他的时代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和认同,但是他把“变革”这颗种子埋了下来,在大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积蓄势能。

晚清时期,保守的政治与思想文化越来越难以压抑中国社会中累积下来的深刻矛盾。这时候大家回顾王安石,忽然发现他的政治经济思想与国家治理观念,与近代西方探索出的很多发展路径不谋而合。比如通过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由国家主导金融信贷、政府对市场的管控、基层社会的网格化管理……这些在传统社会被士大夫们视作异端邪说的治理手段,到近现代却成为司空见惯的模式。

更重要的是,王安石用他的变法,揭示出一个朴素却又深刻的道理:并不是“存在即合理”,而是“变革才合理”。变革并不一定能带来最好的结果,但变革作为一种态度和方向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的中国,经历了浴火重生的蜕变,所谓“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王安石种下的这颗种子,经过千年历史的浮沉涵养,终于开花结果,也让我们对未来抱有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摘编自雷博《“失败”与“探路”: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政治学研究》)

材料二:

庆历七年,王安石以大理评事出任明州鄞县知县。这是他第一次主政一方。到任后,王安石积极整顿田赋,增加官府财政收入;在青黄不接时,将县库存粮低息放贷给百姓,待秋收后加息归还;还改差役为雇役,要求各家各户联保,维护社会治安。这些举措大多成为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期间推出改革措施的蓝本。

嘉祐三年,王安石写就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封上书引起了时为皇子的赵顼的注意。有进取心的皇子迫切想要改变宋廷之困,当他注意到满腹经纶、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的王安石后,感觉终于找到了一位治世能臣,可以辅佐自己谋求变法。治平四年,宋神宗继位不久,就问“安石今在甚处”。

熙宁二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拉开熙宁变法帷幕。两年后,王安石上书《乞改科条制札子》,熙宁兴学鸣锣登场。熙宁兴学的主要内容概括而言:一是改革学校制度,创立太学“三舍法”;二是改革科举制度,罢废明经诸科,增加进士取人额;三是编订《三经新义》,统一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内容;四是整顿地方学校,发展武学、律学和医学等专科学校。王安石期待通过施行以上举措,能够培养出“经世务”的优秀人才。为此,他不惜与群臣激辩,甚至高呼“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场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赵龙《王安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之后的儒家思想家们汲取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变革时会采取更有效的与基层社会紧密结合的“变革”方式。
B.今天的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却有共同的家国情怀,这与王安石那一代思想家们对“天理”“良知”的探索有关。
C.称王安石为“穿越者”,是因其思想具有超前性,近现代社会的许多发展路径便是借鉴他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治国理念。
D.熙宁兴学是一次涉及教材、学校、考试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的教育改革,目的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但遇到了群臣阻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从大历史的角度看,王安石变法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在思想上为民族文明注入了理性内核。
B.君权体制下的改革,既需变革者有思想才华,更依赖帝王的意志和权力,神宗的支持是熙宁变法能施行的关键。
C.出任明州鄞县知县主政一方的经历,让王安石能将思想与实践结合,熙宁变法的改革措施在此时部分初步成型。
D.正是王安石种下了变革的“种子”,当今中国才能越来越表现为一个不惧变革、勇于迎接挑战的政治文化共同体。
3.下列古人的言论,与材料一作者对王安石的态度最接近的是(     
A.韩琦: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B.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C.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D.曾巩: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4.列宁称赞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5.放眼中国甚至全人类的未来,王安石的变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