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A.汉武帝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 |
B.《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 |
C.五经等儒学经典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
D.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 |
A.司南 | B.指南鱼 | C.指南龟 | D.支撑式指北罗盘 |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
①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
②瓷器开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③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④已出现火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多种火药武器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
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
C.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
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
A.“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
C.“天地之化日新” | D."天下为主,君为客” |
①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影响戏曲的创作
②统治者的喜爱是戏曲发展的重要推手
③畅音阁坐落于颐和园内的政治活动区
④这些剧本的编排标志着京剧正式形成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A.维新变法 | B.师夷长技 | C.实业救国 | D.中体西用 |
1895-1919年中国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统计图(部分)
![](https://img./dksih/QBM/2022/1/12/2892792722194432/2892806432219136/STEM/d33900f1-ab33-4098-ac40-67567a12bec0.png?resizew=519)
①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出 ②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
③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新建厂矿企业的速度和规模空前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https://img./dksih/QBM/2022/1/12/2892792722194432/2892806432235520/STEM/874fe8ea-eec6-45c0-8b3c-ca5d0fba28ca.png?resizew=226)
A.国民革命时期 | B.土地革命时期 | C.全面抗战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A.吉鸿昌 | B.杨虎城 | C.蔡廷锴 | D.张自忠 |
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
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
A.标志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
B.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
C.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
D.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
A.彻底化解了雅典的社会矛盾 |
B.使不同等级公民享有相同的政治权利 |
C.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
D.开启了希腊文明史上最为鼎盛的“古典时代” |
①经典力学体系推动了建筑革命
②文艺复兴建筑受到古罗马文化影响
③罗马已取代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中心
④布鲁内列斯奇的事迹彰显了人类的勤勉和力量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A.共和国变成了王国 | B.责任内阁制形成 |
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 D.国王“统而不治” |
A.福特 | B.戴姆勒 | C.卡尔.本茨 | D.狄塞尔 |
①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②俄军出人意料远攻大东普鲁士
③英国很快参战 ④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http://static.xuejinqu.com/qimg/081/0813351f4f4924743a7905ae131b4033.png)
①美国正处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 ②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自相矛盾
③美国交替使用反危机手段摆脱“滞胀”困境 ④“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导致失业率上升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http://static.xuejinqu.com/qimg/328/328df6ac69208af2a68b3ee9f83a8d09.png)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②欧洲统一货币的正式启用
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的签署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A.人类的智力水平已不如电子计算机 |
B.计算机程序发展已对人类构成威胁 |
C.电子计算机推进了人类信息文明发展 |
D.计算机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各种智力活动 |
A.史学著作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今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 |
B.史学研究者必须紧跟时势变化,不断调整研究方向 |
C.历史研究应以精密考证为基础,重在价值评判 |
D.史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求真求实,经世致用 |
材料一 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一理学。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希望顺应世界潮流。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结合所学,从“《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的角度,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材料一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随着“欧洲船只”一起进入美洲且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经济生活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列举“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以佐证“哥伦布的远航"在欧洲城“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
(2)资本主义的发展掩盖不了奴隶贸易的罪恶。根据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黑奴贸易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分析“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的原因。
材料一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程(狄)遇之。孝公于是布惠……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秦)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
——引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实行国家垄断资本工业政策,建立了大量的政府企业机构,这些工业对民营工业的排挤是战时民营工业难以成长的重要原因。不过,在内战和恶性通胀等大环境下,到20世纪40年代末,无论是民营还是官营工业,都无一例外处于瘫痪或崩溃的状态。
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之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就已经开始。……到1952年年底,除了西藏等部分民族地区和台湾地区之外,全国农村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地改革既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引自《中国经济史》编写组《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引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国实力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磅礴气势,结合所学,概括其布局特点。
(2)阅读材料二,概括20世纪40年代末民营工业“处于瘫痪或崩溃的状态”的原因。以解放区土地改革为例,扼要说明“土地改革既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向中国共产党确立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会议的名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的“功能定位”。②"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回顾历史,写出1985年中共中央确定的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战略方针,扼要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重大意义。
材料一 希腊斯多葛学派(斯多亚学派)关于普遍人性和普世性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产生巨大影响。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赋予公民权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通过几个世纪的实践,他们创造出一套浩瀚无边、既系统又灵活的法典,架构出大多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法律体系的主干与分支。
——引自【美】乔纳森·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
材料二 “旧制度”下的法国法律长期被一系列疑难杂症伤害,比如司法管辖权重叠,诉讼程序缓慢且昂贵。为了纠正这种状况,拿破仑任命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耗费了两年多时间讨论司法改革问题。其成果便是一部全新的法国《民法典》。它以6世纪的罗马法和另一些法律为蓝本,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编入法典中,在字面上将封建残余和王室特权废除了。
——摘编自【美】斯科特·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
材料三 从形式上说,帝国是原德意志邦国王侯统治者的联盟,1871年的帝国宪法实际上是王侯之间签订的条约,按照宪法的规定,皇帝享有极大的权力,他掌管外交和军队,有十分广泛且重要的行政权力,有权解释宪法。帝国建立了两院制的议会:联邦议会作为上议院,代表各邦,成员由各邦君主任命;作为下议院的帝国议会则是全体人民的代表。对于由俾斯麦一手奠定的帝国宪制,有学者评论其极为“粗拙”;有人认为它“适合1870年的德意志”。
——摘编自陈晓律主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等
(1)根据材料写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名称。结合所学,概述斯多亚学派对罗马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分析拿破仑编纂《民法典》的原因,概括该法典与启蒙原则的关系。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该“帝国宪法”确立的政体。对于“帝国宪制“极为‘粗拙’”的观点,请结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帝国宪法”的内容予以阐释。综合材料二三概括西方法制演进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