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 B.社会组织的复杂 |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 D.等级秩序的确立 |
A.加强道德修养 | B.追求政治利益 | C.辨别大宗小宗 | D.维护经济特权 |
A.文化交流 | B.扩大选官基础 | C.澄清吏治 | D.推动方言传播 |
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 | 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 |
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 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
A.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 B.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
C.推动工作重心转移 | D.为军事斗争做准备 |
A.西学东渐的影响 | B.学界对考据之学的排斥 |
C.学者的时代担当 | D.政府对学术方向的引导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
A.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 | B.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 |
C.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 D.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 |
A.具有理性精神 | B.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 |
C.集文化之大成 | D.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 |
A.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 | B.科技革命与社会进步相互影响 |
C.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 D.思想解放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 |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 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
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
①经济体制的优势 ②对国际市场依赖小
③工商业相对落后 ④产业工人队伍庞大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 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
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 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
A.①③②④ | B.③①②④ | C.③①④② | D.④③①② |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
材料一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七年(190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
——据《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
(2)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
材料 1486年以后,德意志开始了新一轮帝国层面的国家构建。
1517年,马丁·路德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1521年,帝国议会通过决议,禁止在德意志传插路德的思想。同时,颁布法令,规定帝国内部实行永久性和平,帝国成员间的纠纷不得通过武力解决。查理五世皇帝和各等级达成一致:整个帝国设10个行政区,重组帝国最高法院,除由皇帝任命的大法官外,帝国最高法院共有24名陪审法官,其中,皇帝可以独自任命6名,其他法官由教会选侯与行政区、世俗选侯与行政区、皇帝与帝国各等级联合任命。帝国各等级同意根据“税收和军事摊派相综合”的方式,由选侯和世俗候爵、伯爵,男爵、大主教、主教、高级教士、帝国女修道院院长和帝国城市组建帝国军队。
从1520年到1599年,帝国议会每10年召开的次数依次为9次、3次,8次、4次、5次、3次、1次、2次。
——摘编自马克斯·布劳巴赫《德意志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德意志帝国国家构建取得的进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对德意志帝国国家构建的影响。
材料 学者以“科学家”为检索词,选取相关时间尺度,对《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语义网络图谱统计结果(字体大小与出现频次正相关),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
——据徐素田、汪凯《社会语境变迁下的中国科学家媒介形象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