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
A.汉赋 | B.楚辞 | C.话本 | D.散曲 |
A.①—秦始皇长城 | B.②—灵渠 | C.③—郑国渠 | D.④—都江堰 |
①设丞相②设内朝③设御史大夫④设司隶校尉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A.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
B.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谐组合 |
C.木雕伏兽与人面狮身巧妙融合 |
D.木石结构的碉楼建筑与藻井、斗拱形式的有机结合 |
A.《武经总要》 | B.《梦溪笔谈》 | C.《萍洲可谈》 | D.《梦粱录》 |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A.丞相 | B.内阁 | C.六部 | D.刺史 |
①避暑②练兵③围猎④处理民族事务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
A.实业部 | B.参议院 | C.钱业公会 | D.工业建设会 |
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 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
A.日军被迫三易主帅 | B.抗战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
C.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 D.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
年份 | 成就 |
1984年 | 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
1992年 | “长征2号E”捆绑式大推力火箭发射成功 |
1999年 | 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成功 |
2003年 | 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
2007年 |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
2011年 |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
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②“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掀起
③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深圳发展经验 | B.北海发展经验 |
C.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经验 | D.上海浦东发展经验 |
①人生而平等 ②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
③人人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④以法律科学和各种具体法为指导原则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A.推翻了君主制度 | B.促进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 |
C.催生了民主共和政体 | D.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主张 |
A.改造现实,勾画未来理想社会 | B.解释世界,科学指导工人运动 |
C.完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 | D.宣扬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 |
A.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 |
B.首先提出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
C.赫胥黎论证人的构造“尤其和猿更接近” |
D.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一击 |
A.赋予参议院很大的权力 | B.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
C.总统权力受到极大限制 | D.“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 |
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单位:千公里)
年份 | 全世界 | 欧洲 | 美洲 | 亚洲 | 非洲 | 澳洲 |
1870年 | 210 | 105 | 93 | 8 | 2 | 2 |
1880年 | 373 | 169 | 175 | 16 | 5 | 8 |
1890年 | 617 | 224 | 331 | 34 | 9 | 19 |
1900年 | 790 | 284 | 402 | 60 | 20 | 24 |
③初步形成了遍布各洲的铁路网④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欧洲 | B.亚洲 | C.北美洲 | D.拉丁美洲 |
A.《布雷顿森林协议》 |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 D.《经济展望声明》 |
①奠定欧洲一体化基础②促进六国经济发展
③推动法国与联邦德国和解④建立独立防务体系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钱货可议,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 |
B.文献记载语焉不详,造成研究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一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 |
C.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伪 |
D.史料存在“记忆之殇”,需要采用新技术以“唤醒”,进而解释历史如何被表象的问题 |
材料一 1954年6月,周恩来抵达印度访问,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谈话,具体地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在印度期间的多次谈话中,周恩来都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国际关系中去。
——摘引自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
材料二 新世纪开始以来,国际形势迅速发展和激烈变化,世界人民继续强烈呼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求执行《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和原则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旺盛的生命力浙和新的历史任务。
面对冷战结束以来种种有悖于人民愿望的形势,和平共种处五项原则已经并且正在启发人们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引导人们进行新的多方面的实践。在这方面,已经有种种有益的尝试。
——摘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改革开放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我国外交的指导意义。指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外交在21世纪初取得的重要成就。
材料一 “有个地方叫做克里特(希腊最大岛屿),在酒绿色的海中央……那里居民稠密,有数不清的数量,九十个城市(邦)林立在岛上。
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迎来了它的“古典时代”,其中尤以雅典为著。雅典成为修昔底德口中“希腊的学校”。所有重要人士都曾在此生活。
——摘引自吴于廑《古代的希腊和罗马》等
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希腊世界是富裕而复杂的世界。哲学家则解决他们直面的老问题,他们发展出来的方法,以及他们给出的答案及其困惑,为近代哲学思想开山奠基。典型者如亚里士多德虽接近了唯物主义,但其唯物论并不彻底。……公元前2世纪30年代,罗马贵族彻底吸收了希腊化的希腊文化,并创造了具有自我风格的希腊化文化。他们和在7世纪及其后的阿拉伯人将希腊遗产传诸后世,影响至今。
——摘编自〔美〕莫里斯等《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古希腊文明形成的两大要素,指出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例举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的重要改革。
(2)阅读材料二,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并不彻底”,结合所学,加以阐述。用一句话指出罗马在“吸收”“创造”“将希腊遗产传诸后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材料一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引自《墨子》
材料二 (唐)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人物 | 理论思考 |
毛泽东 |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
邓小平 |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 |
——引自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三表法”是墨子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仔细阅读材料一,分析指出墨子上述认识的立足点。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孔子及其后的屈原与墨子价值立场相近的理论主张与思考。
(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出发点和治国理政的法律原则。
(3)从“观百姓”“存百姓”到“谋幸福”,从家天下到天下为公,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华优秀政治文化中民生理念的价值立场和家国观的历史跃升。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从“存百姓”之“存”的立场出发,以唐太宗为例,分析指出唐前期在土地制度层面践行“存百姓”的举措与具体内涵。②从“谋幸福”的视角分析,分别说明毛泽考东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民生问题的思考。
材料一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后,没有一个国家希望发生欧战。除了很少的例外,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和大臣们都预见到这一定是一次可怕的斗争,在政治上并不能有绝对确定的结果,但是在丧失生命、痛苦和经济方面,其结果一定是可怕的。……然而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能预见到后来事实上政治的结果是如此巨大,其他结果是如此之可怕。……然而欧战终究爆发了。
——摘编自〔美〕费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超越了人类以往所有的噩梦。战争的死亡人数两三倍地增加,平民也变为攻击对象,承受了巨大的灾难。(法西斯)主义致使上百万的犹太人、中国人、斯拉夫人、吉普赛人和一些其他民族受到侵略,也消灭了所有政见相左的人士。集中营的规模及其惨绝人寰前所未见。……于是,民主社会决定作出进一步的努力,落实两点事宜:对战犯进行纽伦堡(和东京)审判,以及成立联合国。
——摘自〔西〕马尔瓦莱斯《从投石索到无人机:战争推动历史》
材料三 1939年,情报显示德国正加紧研制原子弹,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积极推动美国原子弹研制。曼哈顿计划启动后,爱因斯坦时常提供一些帮助。1945年,他对原子弹的使用表示了巨大担忧。《时代》和《新闻周刊》却将“原子弹之父”和“始作俑者”送给了爱因斯坦,他看《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提出:“科学家应该集中起来议论由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战争带来的危害。我们在这个场合,不是作为哪一个民族的成员出现,而是作为人类的一员出现。”
——摘编自〔美〕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等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一中“这次大战”直接造成的“如此巨大”的政治结果,并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犹太人和中国人为例,列举世界局部及全面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平民也变为攻击对象”的典型事实,指出纽伦堡和东京审判的意义。
(3)20世纪的战争与以往不同,20世纪的和平来之不易。认真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指出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反思。从汲取历史教训,维护世界和平的视角,指出两次世界大战所昭示的真理以及人类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