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
A.铸铁技术的进步 | B.商品交易的需要 |
C.审美观念的不同 | D.国家统一的推动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
A.内阁权势强大 |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
C.社会经济凋敝 |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 | 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
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 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
A.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 | 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
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 | D.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 |
A.赋予各州主权 | B.恢复邦联制度 |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 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
图 第一步
A.注重内心的“自我感受” | B.强化了直观印象的作用 |
C.强调素描的准确性 | D.追求画面严整和谐 |
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
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 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 |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 ……
三、铁路与公路交通。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有菏泽经濮县虽公路有破坏,因平原关系,无大妨碍,仍可通车。
四、……(辖区)共18个县城,大小市镇200余个,村庄万余个,人口有300万。
五、……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
七、群众组织,有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
八、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县长兼团长;有的有个基干大队;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
——摘自《冀鲁豫边区的概况》(1940年4月)
材料二 你们在去年一年打了大小几千次的仗,打死五万以上的敌伪军,打退了常常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进攻……收复了许多的失地,许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是扩大了……你们的大功劳,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各国人民也已明白。
——摘自《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1944年1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根据地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贡献。
材料 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据《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九龄的历史贡献。
材料 表1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表1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 单位:%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 |||||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 很赞同 | 比较赞同 | 说不准 | 不太赞同 | 很不赞同 |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 2.9 | 4.3 | 8.2 | 23.0 | 61.1 |
父母在,不远游 | 7.2 | 15.1 | 21.8 | 34.9 | 20.8 |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 45.4 | 29.2 | l7.5 | 5.0 | 2.6 |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 6.8 | 11.2 | 15.4 | 25.1 | 41.2 |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 |||||
经商 | 去乡镇企业 工作 | 读书上大学 | 去大城市 打工 | 继续种田 | |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 35.2 | 14.1 | 31.8 | 2.7 | 8.5 |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