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
A.农具 | B.礼器 | C.食具 | D.货币 |
A.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
C.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
D.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
A.天人合一 | B.情景合一 | C.诗画合一 | D.知行合一 |
A.贫富不均 | B.莠民作乱 | C.吏治败坏 | D.民性懦弱 |
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
A.人民的迫切愿望 |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
C.知识分子的共识 |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
A.经济政治 | B.文化传统 | C.人口密度 | D.地理环境 |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 B.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
C.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 D.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参加万隆会议 |
C.出席日内瓦会议 |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A.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
B.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 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 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
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
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
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
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
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
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
表中数据表明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
A.《拾穗者》 | B.《格尔尼卡》 | C.《日出•印象》 | D.《自由引导人民》 |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ニ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商品的流通范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广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787年5月25日,会议在费城的议事堂举行。当华盛顿尚未就席时,大家就提出推举华盛顿为议长,并立即获得全数通过。华盛顿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说:“敝人才疏学浅,经验不足,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费城的仲夏夜异常炎热,华盛顿纹丝不动地坐在议长席上。他没有发表演说,只是偶尔询问代表们的意见,或是在议事进行中说一两句例行的话而已。可是这已足够了。当辩论激烈,或讨论陷入僵持时,代表们就不约而同地仰视着议长席。这位举世闻名的华盛顿,只要静默不语,就足以慑服那些滔滔雄辩的政客,使他们逐渐相互妥协。由于彼此的忍让和妥协,最后万事皆迎刃而解。9月17日,全体一致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
——摘编自晓树《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说明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的良好品质,说明华盛顿的政治活动对美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
《清史稿》是关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正史著作,有着较重要的史学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肇建,清王朝覆灭,但为前朝编纂正史的做法却还没有放弃。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聘请前清东三省巡阅使赵尔巽为馆长,开始纂修清史。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经过考虑之后,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史馆开局不错,但两年后无人过问,经费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史馆近乎瘫痪。1921年,赵尔巽想方设法寻求支持,使得史馆重新运作起来。1927年,年已八旬的赵尔巽自知去日无多,下决心将“清史”出版,是为《清史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清史稿》进行审查,最终以《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为由加以查禁。
——摘编自李隆国《史学概论》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史稿》得以编成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史稿》在史学编撰上的得失。
材料一: 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的优秀成果,有了超越前人的成就。帝国中央倡导的风格普及于帝国全境,而各地各族的匠师也携其才识与技艺传统,参加并融会于共同的帝国建筑的洪流中。我们在皇帝图拉真、哈德良任用的建筑师中,不仅看到来自希腊的人才,也有从小亚细亚和埃及选拔的大师。帝国边陲城市的建筑却有着几乎从一个模子产生的共同形式与风格。
——摘编自朱龙华《罗马文化》
材料二; 罗马建筑师想让罗马市民欣赏到他们创造的宏伟。通过这种办法,罗马公民能感到自身是高大建筑所代表的巨大帝国一个有意义的部分。
——摘编自苏珊·伍德福德《剑桥艺术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建筑的成就超越前人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建筑师让人们感受建筑“宏伟”的方式。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建筑在巩固帝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