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
A.秦始皇陵兵马俑 | B.《资治通鉴》的记载 |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 D.电视剧《大秦帝国》 |
A.社会风气开放 | B.民族交融 | C.中外交往频繁 | D.经济发展 |
A.戚继光抗倭 | B.加强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
C.推行文字狱 | D.设“广州十三行” |
A.1911年 | B.1915年 | C.1924年 | D.1931年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 B.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
C.人民的殷切期盼 |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
A.希腊 | B.罗马 | C.阿拉伯 | D.奥斯曼土耳其 |
A.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 B.以农业为主 |
C.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 D.领主特权受到限制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B.美国独立战争 |
C.法国大革命 | D.俄国农奴制改革 |
A.联合国 | B.欧盟 | C.世界贸易组织 | D.二十国集团 |
A.海昏侯墓 | B.中山王墓 | C.马王堆汉墓 | D.南越文王墓 |
A.魏源 | B.黄兴 | C.雷锋 | D.袁隆平 |
材料一
材料二在儒家思想争取官方认可的东周时期,人们对孔丘表示尊敬的称呼通常是“孔子”、“孔夫子”。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和国力强大要求思想上的统一,儒家思想正好适合此时的要求,于是孔子成为了被神化的“圣人”。由于封建统治者一直假借孔子之名灌输钳制人们思想和个性的封建文化,为冲破旧的落后的传统文化束缚,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了“打倒孔家店”运动。
——摘编自王荣芳《从孔子称谓看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有哪些贡献让后人把他视为“万世师表”?(请列举2点)
(2)根据材料二回答:从东周到近代,儒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材料二毛泽东曾深刻的指出:“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已写字,自己想问题。这是一条真理。我们过去就是由先生抓着手学写字,从一九二一年党成立到一九三四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
——于安龙《中共党史话语体系中“先生”与“学生”之考察》
材料三中国模式既非纯粹的国家计划经济,也不是彻底的资本主义体系。这种发展模式建立于公有制和其他所有制的混合基础之上,而邓小平改革使得市场在另一类的国家主导经济的模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改革无论在中国或是国外都无先例可循,它是在探索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案中逐渐演化而成。
——(美)熊玢《大国复兴:中国道路为什么如此成功》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产生共产党受了哪--国革命的影响?中共一大召开时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是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年至1934年我们吃了先生哪些亏?(请列举1例史实。2分)材料三中的中国模式指的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请运用具体史实论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材料一人类在进入工业革命之前,人口的基数是保证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要维持较大基数的人口,生生育从来不是问题,粮食却是大问题。要想多收获粮食就需安更多的人,而更多的人就又需要更多的粮食,唯一能够解决这个困局的办法是提高农业耕作的技术水平和与之相关的技术(比如水利技术和冶金技术)。
——吴军《全球科技通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蒸汽机车将廉价的工业品运往各地的市场,便捷又便宜。船只的改进,使发达国家的廉价制造品可以运往其他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汽车和飞机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商品价格更加低廉,人们的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世界历史地图册九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请回答:
(1)为提高粮食产量,古代中国在提高农业耕作技术、兴修水利和农具改进等方面有哪些表现?
(2)蒸汽机车和飞机分别是哪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根据材料二分析,交通工具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三反映出世界人口变化呈现怎样的趋势?综上,谈谈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后果是欧洲霸权地位的衰落以及美国和俄国影响的加强。战后,英法等传统大国希望以胜利者的姿态主导新的国际秩序,于是,全球性的大国协调开始了……《凡尔赛和约》及随后签订的各项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缔结和约“与其说是协商解决,倒不如说更像法庭上的判决”,因此,凡尔赛体系带来的将不会是永久的和平,而将是新的、更大的危机和冲突。
——摘编自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这一潜在秩序的瓦解。……两大国家集团的对抗和冷战主导了战后国际关系。这是一种非战非和的状态。我们或许可以争辩,两极格局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毕竟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
——(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三在20世纪40-50年代,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经常被苏联一票否决,而在今天“新的世界秩序”中,倒是美国经常使用它们的否决权。从不需要否决权到依赖否决权,说明美国地位不提反降。
——张世鹏编译《全球化与美国霸权》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后果是什么?在这次全球性大国协调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引发了国内的哪一爱国运动?结合《凡尔赛和约》内容,概述凡尔赛体系为什么不能带来永久的和平?
(2)材料二中的“非战非和的状态”是对哪一政策的描述?两极格局使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中国利用这一契机,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地位不提反降的情况下“新的世界秩序”会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