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上海市2017年中考历史试卷真题试题

类型:中考真题
年份:2017
年级:九年级
题数:10
收藏试卷
下载试卷

全一卷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40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瞻其貌、听其言,不如观其行、察其果。

观察下列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孔子像,回答问题。


1. 上列图像创作的先后顺序是(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孔子生活的时代,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是
A. 封邦建国、制礼作乐    B. 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C. 帝国分裂、民族交融    D. 帝国鼎盛、开放包容
3. 孔子针对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主张
A. 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B.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C. 民贵君轻,施行仁政    D. 君主集权,以法驭民
4. 上列孔子像共同的形象特征是
A. 身着官服    B. 眉清目秀
C. 作揖行礼    D. 仙风道骨
5. 不同历史时期的孔子形象具有共同特征,从文化视角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40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图像中的历史,画内有意,画外有音。

下图为1942年美国战争信息署制作的明信片,题为《THE UNITED NATIONS FIGHT FOR FREEDOM》(各国联合,为自由而战)。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 标题中的“自由”当指
A. 争取美利坚民族统一    B. 确立合众国联邦政体
C. 废除美国黑人奴隶制    D. 反抗法西斯残暴统治
2. “各国联合”指的是
A. 国际联盟的建立    B. 三国同盟的缔结
C. “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D.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3. 明信片中,中华民国国旗置于第一排,反映了美国政府
A. 重视中国在亚洲战场的作为    B. 认为中华民国已是世界强国
C. 赞赏中共全民族抗战的主张    D. 认定中国已获得抗战主动权
4. 美国战争信息署发行该明信片的主要目的当是
A. 下达作战动员命令    B. 扩大影响鼓舞士气
C. 筹集军费制造军械    D. 增加邮政资费收入
5. 有人推测,当时德国纳粹分子看到这张明信片后会非常恐惧。你觉得呢?结合史实解释你的回答。
6. 这时期,苏联发行了一系列如下图题材的海报。据此判断苏联对于美国“各国联合,为自由而战”这一号召持怎样的态度?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40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科技:无谓福祸,惟人善使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成功改良蒸汽机,②实现了人类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③19世纪70年代,实用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先后诞生。④20世纪后,电力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能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 材料中属于对历史主观认识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们普遍认为: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将下列佐证上述观点的选项,分别填入表格。(每空格填一个字母)
A.工厂制度          B.科学理念的提升    C.电话的出现与普及
D.协作意识的强化    E.德国统一          F.城市化进程加速
G.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H.俄国农奴制改革
(1)推动经济变革
 
 
(2)推动政治变革
 
 
(3)影响生活方式
 
 
(4)影响思维方式
 
 
 
3. 科技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无负面影响?简要解释你的回答。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40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4.理想与现实的激荡,筑就了变革的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需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摘自《人权宣言》

(1)《人权宣言》颁布时
A.巴黎人民己攻占巴士底狱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已经建立
C.法兰西第一帝国已告成立    D. 法军在普法战争中宣告失利
(2)《人权宣言》的思想直接源自
A.种姓制度    B.人文主义    C.启蒙思想    D.社会主义

材料二:法国大革命期间,有革命者认为:“一切罪恶都是囤积居奇者造成的,唯一的补救办法是断头台。正如不能宽恕较大的商人一样,也不能宽恕卖胡萝卜的商人。”

——据沈炼之《法国历史简编》整理

(3)材料二中革命者的观点是对《人权宣言》的
A.遵循    B.完善    C.超越    D.颠覆

材料三: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摘自《拿破仑法典》

(4)①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其内容上的一致之处。
②获得这种“一致”的历史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40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国史由家史织就;家史是国史缩影。

下列引文出自作家任溶溶《我也有过小时候》,阅读后回答问题。

1. 任溶溶家族“其始祖都来自浙江金华,是南宋时逃难到广东落户的”。如果这里的“南宋”是指南宋末年,“逃难”是指逃避战乱,则战事当来自
A. 宋与辽    B. 宋与夏    C. 宋与金    D. 宋与元
2. 任溶溶的童年基本上是在广东度过的,“我也身为做一个广东人而自豪”,因为“广东出了孙中山等革命人物”。孙中山的革命功绩是
A. 主持洋务运动    B. 开展维新变法
C. 建立中华民国    D. 发动五四运动
3. “从抗战一开始我就回到上海”,任溶溶所说的“抗战一开始”意指“七七事变”。其实,今天认为抗日战争的爆发始于七七事变的
A. 五年前    B. 六年前    C. 七年前    D. 八年前
4. 任溶溶说“(我)在上海读中学,读大学,参加工作”“我为我是个上海人感到自豪”。
请你运用上海近代以来的史实替他说上三条理由。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40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歌曲是疑炼的情感,流行是群体的选择,它们共同投射出时代的光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歌手比利·乔创作的《We Didn't Start The Fire》(不是我们点的火),歌词由1949-1989年全球重大新闻的关键词串联而成。

1. 1949年的歌词中提到了“红色中国”,其所指的历史事件当是
A. 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B. 红军完成长征到达陕北
C. 中国取得抗战的胜利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2. 1950年,“电视”成为新闻焦点,这是因为
A. 电视宣告诞生    B. 电视机发明并投产
C. 彩电研制成功    D. 电视改变生活方式
3. 1957年的歌词中提到“周恩来”,当年他受到西方媒体高度关注的原因是
A. 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亮相世界舞台
B. 中国将在社会主义阵营及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C. 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提案
D. 《上海公报》发表后中美两国关系步入正常化轨道
4. 从1954年的歌词“摇滚乐终于诞生了”,到1955年的“猫王”,再到1962年的“甲壳虫乐队”,“猫王”和“甲壳虫乐队”的作品反映了摇滚乐(1)“反正统艺术”的特征(2)关注社会现实的诉求(3)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追求(4)对社会世俗的迎合
A. (1)(2)(3)    B. (2)(3)
C. (2)(3)(4)    D. (3)(4)
5. 歌中先后出现“杜鲁门”“北朝鲜、南韩国”“共产主义国家组成集团”“赫鲁晓夫”“柏林墙”等歌词,折射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
A. 列强殖民瓜分世界    B. 工业革命席卷世界
C. 资本主义全球扩张    D. 冷战阴影笼罩全球
6. 这首歌的副歌部分反复吟唱“不是我们点的火,凿界诞生伊始,燃烧便已开始;不是我们点的火,虽然我们也曾为理想奋斗不止”,表达了创作者对这一时代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65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华盛顿的起床号》一书中说,1860年林肯的就职演说中20次使用了“联邦”这个词,却从未说过“国”这个词:1861年林肯在国会咨文中22次提到“联邦”,3次提到“国”: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根本没有提到“联邦”,却5次说到了“国”。

(1)林肯在这一时期使用“联邦”和“国”频次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独立战争的爆发    B.《1787年宪法》的颁行
C.南北战争的深入    D.“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
(2)林肯使用“联邦”和“国”频次的变化,表明他逐步意识到
A.争取民族独立的迫切性    B.南北经济制度的差异性
C.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D.解放黑人奴隶的必要性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40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8.下图为《纽约时报》1988年、1993年“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使用频次变化的示意图,其折射出
A.美国报界使用术语比较随意B.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美苏两国矛盾已经趋向缓和D.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重重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65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9.某校历史探究小组在阅读《道德经》与《论语》后,制作了下表。
《道德经》与《论语》中关键词出现次数统计
书 名
总字数
“道”
“德”
《道德经》
约6000字
75
40
《论语》
约11750字
89
43
 
该小组认为“道”“德”两字出现的次数,《论语》均比《道德经》多,这足以证明《论语》比《道德经》更注重道德观念的表达。这种说法合理吗?简要解释你的回答。
难度系数: 难度系数:0.40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艺术地再现历史,当以客观、全面为准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乾隆南巡,徐扬献下图。画家除展现其绘画艺术天赋外,本意当是
A.描摹姑苏城防固若金汤B.忠实再现姑苏经济盛况
C.揭示江南自古兴盛原因D.讴歌盛世颂扬天子英明

11.下图由乾隆授意,宫廷画家创作。作为原始史料,其可以
A.再现会见万国使节的场景B.证明清王朝不曾闭关锁国
C.反映康乾盛世的外交气象D.揭示乾隆天朝大国的心态

12.同时代的诗人写道:潍北邑(今山东潍坊北部)当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烟。无麦无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悬(空无所有)。膝下娇儿莫能蓄(养育),百许铜钱即便鬻(卖)。诗歌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民众生存状况的
A.认可B.同情C.赞赏D.满意

13.综合上述三题中的材料,下列对乾隆统治的评价恰当的是
A.盛世隐含危机B.锁国卓有成效
C.天朝无所不有D.经济困顿维艰

14.乾隆时,英使马戛尔尼在来华日记中写道:“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你如何看待马戛尔尼所说的当时中国社会“惊人的贫困”?
(要求:①观点清晰;②视角明确;③史论结合;④150字左右)
试卷分析
试题总体分析
难易度分析
知识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