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
-
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登录
|
注册
试卷
|
试题
|
走进学进去
|
学进去
试题
试卷
字/词
搜索
购买服务
首页:
小学语文 西师大版(2003) 三年级上册
>
14 山行
西师大版(2003)
|
三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我们的学校
2 雪儿
3 小萝卜头
4* 一座铜像
5 日记两则
第二单元
6 瀑布
7 乐山大佛
8 家乡的红橘
9 西藏高原
10* 写给云
第三单元
11 可爱的大熊猫
12 植物的睡眠
13 会“呼吸”的公路
14 山行
15* 地球清洁工
第四单元
16 这条小鱼在乎
17 温暖
18 小读者
19 威尔逊出游
2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1* 最好的礼物
第五单元
22 鲁班造伞的传说
23 寓言两则
24 奴隶和狮子
25 枫桥夜泊
26* 一次感人的京剧表演
第六单元
27 父子骑驴
28 一只梅花鹿
29 三袋麦子
30 竹石
31* 钉子的故事
第七单元
32 永不凋谢的玫瑰
33 和平鸽
34 太阳,你好
35 元日
36* 中国结
试题
题型:
全部
选择题
填空题
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信息匹配
书面表达
句型转换
连线题
判断题
排序题
书写
诗词曲鉴赏
修改病句
简答题
其他
听读鉴赏
难易程度:
容易
较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排序:
综合排序
试题难度
使用次数
真题次数
共
180
道相关试题
根据意思写诗句。
1.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
________
”字点明深秋季节;“
________
”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有人家”使人联想到
________
。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抓住“
________
”“
________
”两处景物描绘出了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________
”与“
________
”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不是“送别”诗中的诗句的一项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意思或情境写诗句。
1.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2.您要记住啊,一年中最美好的光景,就是这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初冬时节啊!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3.一阵阵飒飒的梧桐叶响,传送着秋的声音;江面上凄冷的秋风,引起我无尽的思乡愁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给下列汉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
登—
( )
( )
( )
兆—
( )
( )
( )
相—
( )
( )
( )
曾—
( )
( )
( )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江上秋风动
客情
。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A.客人的感情。
B.客人的情绪。
C.旅客思乡之情。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荷尽
已无擎雨盖。给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
A.所有的荷花都没有了。
B.荷花枯萎。
C.荷塘的尽头。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远上
寒山
石径斜。给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
A.寒冷的山。
B.深秋时节的山。
C.一个叫“寒山”的山头。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面的古诗句分别写了哪个季节?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对诗的理解填空。
(1)《山行》的作者是
_________
代诗人
___________
,这首诗描绘了
__________________
的美景,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
的喜爱之情。
(2)《赠刘景文》是描写
_________
季的景色。作者是抓住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四种景物来描写的。
(3)《夜书所见》是
___________
代诗人
___________
写的一首诗,诗人客游在外,
__________
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