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一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é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①竟年:终年,一年到头。   ②辄:就   ③咸:皆,都。   ④憾:怨恨。   ⑤卒:死亡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刘氏以己之衣(          )       (2)屋衣物皆尽(          )
2.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和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本分,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
B.对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本钱,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
C.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
D.跟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基础,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
3.“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刘氏的“善举”具体表现在:(1)___________;(2)__________
4.刘儿“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能读书,则如禽兽何异——《读书》

[注释]①营:建造。②所:地方。③何异:表示反问,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1.飞禽走兽“终不如人”的原因是什么(       
A.不会说话B.不知读书C.不做巢穴D.书读得不够多
2.结合注释,说说“人不能读书,则如禽兽何异?”这句话的意思。
____
3.你还积累过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请写一句。
____
4.读书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至少两点)。
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         )     (         )
2.“多子折枝”的“折”的读音是(         )我能用它另外一个读音组个词(      )
3.王戎被称为“_______”之一,他之所以不取道旁李是因为(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

不亦快哉

夏七月,赤日停天①,亦无风,亦无云。前后庭赫然如洪炉,无一鸟敢来飞。汗出遍身,纵横成渠。置饭于前,不可得吃。呼簟②欲卧地上,则地湿如膏,苍蝇又来,缘颈附鼻,驱之不去。正莫可如何,忽然大黑车轴疾澍③,澎湃之声,如数百万金鼓,檐溜浩於瀑布。身汗顿收,地燥如扫,苍蝇尽去,饭便得吃。不亦快哉!

①赤日停天:红红的太阳挂在天上不动。②簟(diàn):竹席。呼簟,叫人拿来竹席。

③澍(shù):及时的雨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夏天?(可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根据短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文中描写雷雨的句子。
3.文中把雨声比喻成_______;把从屋檐落下的雨比喻成_______
4.“不亦快哉”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难道不是很快乐的吗?”读了短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觉得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对比阅读。

【甲】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乙】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心到最____________。(2)是也:____________
2.把画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则选文都是论述学习方面的事,有论述学习态度,有论述学习方法。【甲】文侧重论述________;【乙】文侧重论述 ________
4.【甲】文中的“余”指的是宋代理学家________,本学期我们还积累了他的两首《观书有感》,请默写其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的“子”指的是古代教育家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借助注释,我知道了“众皆弃去”的“皆”是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由此我猜出“众皆弃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儿”落水后,其他人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司马光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从中可看出司马光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孩子。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小古文《北人食菱》,完成小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出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去壳可以吃中间的果实。②夫[],不译。③坐:因为。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壳入口(      )                                A.吞并            B.一起          C.聚集
(2)曰:“食菱须去壳。”(      )             A.有时            B.也许       C.有的人
2.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山后山都有B.前山有,后山没有C.前山后山都没有
3.“其人自护其短”中自护的“短”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态度,与《两小儿辩日》中的“__________”形成鲜明的对比。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与诸小儿游。尝:曾经
B.诸小儿竞取之。走:跑过去
C.取之,然。信:书信
D.戎不动。唯:只有
2.别的小孩子都够李子去了,为什么王戎没去?用自己的话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问之”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wéi   wèi)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用“√”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2.读文中标“ ”的部分,填空。
(1)借助注释可知,“鼓”就是“弹”,“鼓琴”就是“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可知“之”代指“伯牙的______________”。
(3)连起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意思就是:伯牙__________,锺子期___________
3.用“﹏﹏﹏”标出锺子期听到伯牙琴声时的感受。
4.伯牙善鼓琴,还会表现出什么动人的场景,锺子期又会怎么说呢?发挥你的想象力,根据课文仿写句子。
(1)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_。”
(2)志在_______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
5.由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你还能写两句与友情相关的名句或诗句吗?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刻舟求剑

楚人有江者,其剑自舟中于水 ,遽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者入水求之。舟已行,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给加线字注音。
涉(   ) 坠(   
契(   ) 矣(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涉:                            
之所从坠:                     
此: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遽契其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