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1.“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这两个词的意思都是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fán suǒ) 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所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zhēn qíng shí gǎn)、十分(zhì pǔ) 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宇,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1.看拼音,规范书写汉字。fán suǒ | zhēn qíng shí gǎn | zhì pǔ |
A. |
B. |
C. |
D. |
A.心动神移 |
B.朦朦胧胧 |
C.无病而呻 |
D.所然无味 |
A.已经,已然 |
B.止,罢了 |
C.后来,过了一会儿 |
D.太,过 |
A.横 |
B.竖 |
C.撇 |
D.点 |
A.《慈母情深》 |
B.《忆读书》 |
C.《我的“长生果”》 |
D.《古人谈读书》 |
A.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
B.问集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C.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
D.书籍犹如朋友,应当慎重选择。 |
A.《西游记》 |
B.《封神榜》 |
C.《水浒传》 |
D.《荡寇志》 |
忆读书(冰心)
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请选择观点,并说明理由。忆读书(节选)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补充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