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 锅
生活中,事儿没办好叫“砸锅”。人们为什么这么说,“砸锅”最初指的是什么,它是因何而来?
“砸锅”一词源于戏曲行业,是戏曲界的行话。在戏曲表演中,经常出现不同剧种的演员同台演出的现象,人们称这种现象为“两下锅”或“三下锅”。这里的“两”和“三”指的是两种、三种;“锅”自然指的是戏曲。“两下锅”“三下锅”指的就是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表演形式。采取这种演出方式,并不是说各种戏曲杂糅在一出戏中演出,而是各戏种独立出演,保持自身戏曲风格,同台不同戏。通过这种形式,曲艺艺人们可以相互吸收借鉴其他戏曲流派的表演长处,完善自身戏曲的不足。
不同于上述表演形式,戏曲界还有另外一种“两下锅”。它是将两种戏剧风格融为一场戏剧中,即同一出戏剧中,前半场用一种曲风演出,后半场用另一种曲风演出。像这样的“两下锅”比较有名的戏曲有:京派名家梅葆玖与豫剧名家马金凤合演的《穆桂英挂帅》;京剧艺术家杨春霞与昆派艺术家蔡正仁合演的《桃花扇》;京派李宏图和汉剧李仙花合演的《蝴蝶梦》等。这种演出形式并不常见。
随着曲艺被广大国人接受,戏曲行业的一些行话也在大众中流传开来。“砸锅"开始指戏剧演出不成功,戏曲演员被观众喝倒彩,后渐渐引申为做事情失败。如今,人们早已经淡化了它在戏曲中的内涵,而专指事情办砸。
(选自《图解国学知识 全新图解版》)
1.在横线上填上不同的量词。A.利用不同戏曲的表演长处在一出戏中演出。 |
B.各戏种独立出演,保持自身戏曲风格,同台不同戏。 |
C.两三种戏曲形式融为一场戏剧中。 |
A.字正腔圆 | B.有板有眼 | C.粉墨登场 | D.精雕细琢 |
看京剧
晚7时15分,能容纳上千名观众的梨园剧场演出大厅已是座无虚席,人头攒动。来自五大洲的各国游客,正翘首以待,等待着观赏今晚的剧目。
7时30分,开场的锣鼓骤然响起,观众席上灯光暗了下去。在清脆激扬的乐曲声中,身穿中国民族服装的演员出现在舞台上。《三岔口》《秋江》《水漫金山》等一出出京剧传统保留剧目展现在观众面前。精彩的武打、优美的舞蹈和圆润动听的唱腔紧紧地扣住了观众的心弦,显示出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记者身处观众席中,偷眼向四周看,只见不远处,一位金发碧眼的女郎已被《三岔口》那出神入化的武打所吸引,每当打到紧要处,就不由自主地抓紧身边的男友的手。而当《秋江》的男女主人公出现在舞台上时,记者身边几位鹤发童颜的外国老人便陶醉在悠扬的旋律和美妙的舞蹈中,情动处,甚至伴着台上的________,用脚打起了拍子。
《水漫金山》的演出开始了,剧场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白娘子、小青大战法海,那英武俊美的亮相,令人_______的花枪,还有一连串的毽子小翻,都博得了满场叫好声。特别是白娘子力战群敌时的踢枪绝技,更是惊得“老外们”_______,情绪高涨。
掌声,春雷般的掌声,在剧场内一次次滚动。观众席里,接连不断亮起闪光灯的白光。一位中年男子_______地跑到台口,不住地按动照相机的快门。一些观众随身携带的摄像机也开始运转……
1.为文中四个空格处选填恰当的词语。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1.用“﹏﹏﹏”画出描写马鞭使用妙处的句子。A.从题目中的“趣”字可以看出,本文是篇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文章。 |
B.通过对“马鞭”“酒杯”等的描述,作者意在说明道具对京剧舞台效果的妙用。 |
C.京剧讲究“狠狠做戏”,也就是“真”,所以剧中吃食都要端上舞台。 |
D.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主人公的英雄气概。 |
A. |
B.尴 |
C. |
D. |
A.马鞭是演员在舞台上真正骑马驰骋时用的鞭子。 |
B.无论是实在的道具——马鞭,还是一些虚拟的道具,都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
C.京剧中的亮相包括动态亮相与静态亮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