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
课外阅读。

母 爱 汹 涌(有删改)

范永松 罗江华

那一年,长江江水猛涨,平时和陆地相通的珊瑚坝成了孤岛。不过,黄平汇等人经常横渡长江,这个孤岛反而成了他们渡江途中休息的地方。

一天,黄平汇等人又游到珊瑚坝上休息,意外地在一个废弃的工棚内发现四只还没睁开眼睛的小狗。由于被洪水围困,珊瑚坝上仅有一块不大的干地,周围没有任何食物。没有母狗哺育,它们怎么生存?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晚上,黄平汇等人再次来到珊瑚坝,看到一只花白的大狗从靠近大桥的地方跳入激流中,向江中心的珊瑚坝游来。在湍急的江水中,大狗昂着头,拼命划水。不时有浪打来,有时,一个浪头就会把它冲出二三米远,但一切危险都好像无法阻止它渡江的决心。

大狗艰难地游上珊瑚坝,来不及抖掉身上的水珠,就跑进工棚。这是一只母狗,它看到生人,马上警惕起来,开始凶猛地吠叫。大家识趣地走向门外,回头看到这只大狗慢慢卧下,而四只小狗就蹭在它身边,开始吮吸奶水。大家明白了,大狗一定是四只小狗的母亲,白天在岸上觅食,傍晚游到孤岛上给孩子们喂奶,陪伴它们度过长夜。

这位不畏汹涌江水,冒着生命危险辗转两地的母亲,心中有的只是孩子。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喂养―(      )        阻挠―(      )
2.解释词语并造句。
百思不得其解: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狗渡江是一件危险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狗“来不及抖掉身上的水珠,就跑进工棚”是因为_______;“它看到生人,马上警惕起来,开始凶猛地吠叫”是因为_______
5.读完短文,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光美

①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②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③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④“对不起,”女孩急忙停下来,“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⑤“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⑥“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⑦“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

⑧“难道不是吗?”

⑨“当然不是。”老人说,“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我可以看得见这朵花,然而你看不到。可是这朵花因为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它们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拒绝开放吗?”

⑩“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都会结成种子。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

“你还可以去触摸春天。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

“您是说,用爱吗?”

“是的,孩子。只有用爱才能真正感受春天,读懂春天。我知道你看不见春天,可是你的心里,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春天吗?只要你还相信春天,那么对你来说,这世上就还有春天,你的心中就会万紫千红。我说的对吗,孩子?”

“可是我不知道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奶奶,你愿意把你看到的告诉我吗?”

“当然可以,孩子,我很乐意……你的面前有一朵花儿,蓝色的花儿,五个花瓣……你的旁边有一棵树,树长出嫩绿色的叶子……再旁边有一个草坪,碧绿的草坪,有人在浇灌……再往前,是一条卵石甬道,鸽子们飞过来了,轻轻啄着人们的手心……”

女孩听得很是痴迷。她的表情随着老人的讲述而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天真和幸福的。似乎,女孩真的看到了整个春天。

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她步履轻松。她像春的精灵。

然后,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她说:“虎子,我们该回家了。”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

1.细读全文,题目中的“美”,除了景色美之外,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春天)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女孩,是因为明白了什么道理,才由先前的“畏畏缩缩”变得“步履轻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独具匠心,直到最后才告诉读者,老人也是一位盲人。说说这样结尾有哪些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伞花

酥油般的春雨隐去了街上的繁华。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躲起来了,川流不息的车辆稀少了。这时街上却出现了独特的一幕——开满了五彩缤纷的“伞花”。

上班了,从千家万户飞出了一朵朵雨花,在十字街头汇成了一股庞大的伞流,渐渐地,那伞流又分成了许多支流,这伞流像一条条美丽的小河,流向工厂、商店、学校……这伞花,是一朵朵奇特的花。瞧,那位姑娘的伞真美啊!天蓝色的伞布上,花朵簇簇,芳草丛丛。这“花”配着她那时髦的果装扮,在伞海里变成了一朵醒目的花朵。那边,三个女学生各打一把粉红、嫩黄、天蓝色的伞,她们(饶有兴趣   津津有味)地把伞簇拥在一起,粉红衬嫩黄、映天蓝,竟变成了一朵巨大的鲜花,她们边走边把伞挨换在肩上,用红润白嫩的双手轻快地旋转着伞柄。伞上,一颗颗晶莹的水珠曳着银线飞射出去下,传来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伞花随看姑娘们的身影在伞海里隐忽现(飘动   飘移)而去,不时传来她们悦耳的笑声。小朋友的伞花飘来了,下面是一张如花的笑脸,老人们们撑着黑色自动伞缓慢地走在伞流里……

我仿佛置身在无边的荷塘里,又好像站在彩色的小溪边。我沉思了,是谁绘就这雨中奇景?是谁引来这独特的花朵?是滋润人们心田的春雨,是这造就色彩的时代。

1.把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用“\”划去。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
(2)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         )
3.在第2自然段,作者一共写了4种人的伞,分别是______的伞,_______的伞,_______的伞,_______的伞,其中详写了_______的伞。
4.在文中用“      ”画出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砸 锅

生活中,事儿没办好叫“砸锅”。人们为什么这么说,“砸锅”最初指的是什么,它是因何而来?

“砸锅”一词源于戏曲行业,是戏曲界的行话。在戏曲表演中,经常出现不同剧种的演员同台演出的现象,人们称这种现象为“两下锅”或“三下锅”。这里的“两”和“三”指的是两种、三种;“锅”自然指的是戏曲。“两下锅”“三下锅”指的就是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表演形式。采取这种演出方式,并不是说各种戏曲杂糅在一出戏中演出,而是各戏种独立出演,保持自身戏曲风格,同台不同戏。通过这种形式,曲艺艺人们可以相互吸收借鉴其他戏曲流派的表演长处,完善自身戏曲的不足。

不同于上述表演形式,戏曲界还有另外一种“两下锅”。它是将两种戏剧风格融为一场戏剧中,即同一出戏剧中,前半场用一种曲风演出,后半场用另一种曲风演出。像这样的“两下锅”比较有名的戏曲有:京派名家梅葆玖与豫剧名家马金凤合演的《穆桂英挂帅》;京剧艺术家杨春霞与昆派艺术家蔡正仁合演的《桃花扇》;京派李宏图和汉剧李仙花合演的《蝴蝶梦》等。这种演出形式并不常见。

随着曲艺被广大国人接受,戏曲行业的一些行话也在大众中流传开来。“砸锅"开始指戏剧演出不成功,戏曲演员被观众喝倒彩,后渐渐引申为做事情失败。如今,人们早已经淡化了它在戏曲中的内涵,而专指事情办砸。

(选自《图解国学知识 全新图解版》)

1.在横线上填上不同的量词。
________戏     一________戏     一________
2.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
3.“砸锅”一词源于戏曲行业是指________,现在专指________
4.对“两下锅”“三下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不同戏曲的表演长处在一出戏中演出。
B.各戏种独立出演,保持自身戏曲风格,同台不同戏。
C.两三种戏曲形式融为一场戏剧中。
5.除了上文中的戏名,你还知道哪些著名京剧的名字?(写出两个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穿透灵魂的微笑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了,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扑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被冲毁的(劫难   困难)。

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双臂、颈和头部。及时赶来的营救人员围着她一筹莫展。因为对遍体鳞伤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危害)。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始终没有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营救人员挥手致谢,两臂做出表示胜利的“V”字形。她(坚信   相信)政府派来的营救人员一定能够救她。可是,营救人员倾尽全力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淹没   掩盖)。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流露着微笑,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形。那一刻,仿佛漫长如一个世纪,在场的人含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

死神(       )可以夺去人的生命,(       ) 永远夺不去生死关头那“V”字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常常在生命边缘蕴含着震撼世界的力量,让人生所有的苦难如轻烟般飘散。世界上最坚硬不屈的就是那在苦难中的微笑着、痛苦着、高扬信念旗帜的灵魂。

1.在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
2.在(  )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筹莫展:____________
固若金汤:____________
4.“V”字形代表_____,”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是指_____
5.为什么说小女孩的微笑是“穿透灵魂”的呢?请写一写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则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平平,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他十七岁丧母,独自一人承担起教育两个弟弟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即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开始,贝多芬耳朵日夜作响,听力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朱丽埃塔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时期的作品(《幻想奏鸣曲》《充勒策奏鸣曲》)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别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强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的瞩目,但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的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乐坛当时轻浮的作风。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富裕——(       )        漂亮——(       )
增长——(       )        幸福——(       )
2.贝多芬在最悲惨的时期经历了哪些痛苦与磨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全文,你觉得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本文起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白蚁的破坏作用

常言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一些堤坝出现“涌”就是蚁害所致。当然,这里所说的“蚁”不是普通的蚂蚁,而是土白蚁。土白蚁行踪诡秘,危害隐蔽。一些外表看来完好无损的河堤土坝很可能已经遭受严重破坏。荆江大堤上飞驰的小吉普竟然全车陷落在土坝中,至于行人、水牛跌入坝中“陷阱”情形就更是屡见不鲜了。那么,小小的白蚁为什么能掏空千里之堤,使之毁于一旦呢?

①学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我国的白蚁大体上可分为三类:木栖性白蚁、土栖性白蚁和土木两栖性白蚁。②破坏堤坝的白蚁主要是土栖性白蚁,即专在土中筑巢的一类白蚁。③一个成年蚁巢内的几百万只白蚁在一起过着“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体生活。④白蚁的社会有严格的分工:蚁王、蚁后专门繁殖后代;兵蚁负责安全保卫;工蚁数量最多,从事筑巢、觅食等基本劳动。⑤土白蚁的巢穴在地下可深达两米,主巢大约1-2立方米,主巢周围的副巢多达百余个,巢穴之间有四通八达的蚁道相连。⑥由于土白蚁不断在堤坝内分群、蚕食、筑巢,使得堤坝中蚁巢星罗棋布。⑦一旦汛期来临,水位高涨,水流溢入蚁道、蚁穴,就会出现堤坝管涌、渗漏和滑坡等险情;如果不及时排除,则会堤崩坝垮,出现灾难性后果。

土白蚁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有害昆虫。土白蚁蚁群庞大,繁殖迅速,习性隐蔽,破坏力强,要彻底消除它的危害并非易事。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已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千里之堤,固若金汤”的远景必将成为现实。

1.下面是对第2段部分内容的概括,选择与其相应的句子,将它(它们)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写土白蚁的社会分工 (     )       写土白蚁的群体生活   (     )
写土白蚁对堤坝破坏严重的直接原因和由此产生的后果   (     )
2.第1段画线句子使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第2段第⑤句使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下列哪一项?选择正确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由整体到部分B.由主要到次要C.由概括到具体D.由结果到原因
4.从文中找出能恰当、准确表达下列语意的词语,分别写在横线上。
土白蚁的行踪怪异,出乎寻常,且不为人知。       所用词语:______
堤坝内蚁巢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所用词语:______
5.文中加线词语“对人类而言”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空晴朗。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有一艘货船,因为没有风,帆没有张起来。岸上,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他们大多身子前倾,都在拼命使劲,因为船上载着(厚重 沉重)的货物。这是俄国画家列宾的成名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868年的夏天,列宾是在彼得格勒度过的。一个星期日,同学们约他坐轮船去游览涅瓦河。轮船跑得飞快,一会儿就出了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豪华的别墅。忽然,迎面来了一只大木船,列宾发现岸上有什么东西在( 蠕动 移动)……同学告诉他,那是拉船的纤夫。

纤夫靠近了。 天哪,为什么他们这样肮脏、这样褴褛呀!有些人的裤子破了,就赤裸着大腿,拖着破布片往前走;他们的衬衣呀,简直认不出是蓝布做的……每个人的脸都是阴沉沉的,流淌着亮晶晶的汗珠;在乱蓬蓬的头发下面,流露出凝重的神情。

这情景给列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目送着纤夫,直到他们消失在视线里。

两年以后,列宾来到了伏尔加河。在那里,他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他仔细地观察着那些蕴藏着无穷力量的身体,长久地( 注视 注意)着那些善良的眼睛和脸,抚摸那些铁铸般粗壮的手……为了画好这幅画,他三次来到伏尔加河。他勤奋地工作,画了伏尔加河的自然景色,画了许多纤夫的肖像,最后,带着厚厚的一册素描回到了彼得格勒。

根据这些素描,他顽强地画呀,改呀,用了三年时间,于1873年完成了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这幅画里,他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也歌颂了他们身上的巨大力量。

1.用“√”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2.本文讲的是列宾的画作____的诞生过程。他用了____年时间,于__年完成了这幅作品。
3.短文第1自然段是按照_____(①由远及近 ②由近及远 ③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介绍了这幅画,特别对纤夫的______进行了描写。
4.“这情景给列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句中的“这情景”是指什么?用“   ”画出来。
5.“他目送着纤夫,直到他们消失在视线里。”此时的列宾一定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贝多芬的故事

在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在欣赏着楼上优美的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子里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啪”的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睛往天花板上望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道:“来人呀!来人呀!”“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楼上是谁?怎么往地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服务员看着天花板上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哦!贝多芬!难怪弹得这么好!”旅客一听这个名字,怒气消了一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滴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他吧。”

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看见贝多芬正集中全部精神地弹着钢琴。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儿,忽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长时间才离开,当他下楼时,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感叹道:“真努力呀!怪不得他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1.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琴声优美的句子。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换成意思相近的成语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旅客为什么站了很长时间而且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读完这篇短文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

近五百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怀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引起了种种猜测和议论。

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当你注视她的笑容时,先是看到微笑,既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儿再次神秘地隐去……

哈佛大学脑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博士,是一位研究视觉系统的权威学者,特别对人的眼睛和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她认为蒙娜丽莎微笑之所以时隐时现,是由于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她在一本名为《美术故事》的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你已看这幅画不下一百次,但是再看,就这么看……”她照着做了——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她感觉《蒙娜丽莎》具有一种闪烁的特性,但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一天,她在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忽有所悟: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我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玛格丽特大喜过望: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终于解开了!

玛格丽特解释说,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心的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而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不敏感,却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颧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人们发现蒙娜丽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在看她的嘴时,会发现笑容消失了。

为了证实这个论断,玛格丽特用电脑将蒙娜丽莎的面部进行了图像处理。面部阴影完全消除时,笑容也随之消失了。面部阴影逐渐加强时,笑容就出现了。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原来是人们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移所致。

至此,有人会说:“让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美流传百世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得要去揭秘呢?科学家真是无事忙。就算你对了,将旷世奇美归结成眼球的转动、视线的游移、脑电波的闪烁,还有什么电脑图像处理等等,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岂不大煞风景?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叹曰:‘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但也有人会说:“达·芬奇乃文艺复兴之旷世奇才,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他特别对物理学、生理学和医学感兴趣,研究人体颇有心得,作出过许多贡献。如今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揭开了,达·芬奇在天之灵当拊掌赞之曰:‘后生可畏,深得吾心!’”

孰是孰非?唯有去问达·芬奇本人了。

1.用“____”画出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的原因。
2.细读短文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完成下表。

视网膜区域名称

功  能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证实这个论断”中的“论断”指的是什么?用“  ”画出相关语句。
4.结合短文,对“焚琴煮鹤,莫此为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把琴当柴烧了,把鹤煮了吃,没有比这种做法更错误的了。
B.揭秘蒙娜丽莎的微笑,无异于把琴当柴烧了,把鹤煮了吃,糟蹋美好的事物。
C.揭秘蒙娜丽莎的微笑,这种做法属没事找事。
5.细读第六、七自然段,回答问题。
(1)关于揭秘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两段阐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