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七律·长征》描写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
B.“逶迤”“磅礴”的崇山高岭,在诗人的眼里却如细浪、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衬托出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
C.诗的颈联描绘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铁索寒”的“寒”不仅是形容铁索的冰冷,还烘托出了铁索桥凌空高悬的艰险之状,更渲染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而激烈的战斗气氛。 |
D.结尾的“更喜”,写出了三军已经大会师,长征取得完全胜利,全军上下都喜笑颜开。 |
丰碑(节选)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突然警卫员喊道:“……前面……冻死了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的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线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1.短文以“丰碑”为题,文中的“丰碑”指的是A.表现警卫员的急促和不安。 |
B.暗示警卫员此时身体也很虚弱。 |
C.说明风大,话音断断续续。 |
A.五岭逶迤/腾/细浪 |
B.乌蒙磅礴/走/泥丸 |
C.金沙水/拍云/崖暖 |
D.大渡桥横/铁索/寒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给人温暖的感觉。 |
B.“暖”字暗示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后的心情;“寒”字可以体会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
C.这两句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次典型战役: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
A.点 |
B. |
C. |
D.琴 |
A. |
B. |
C. |
D.水 |
A.一“暖”一“寒”不仅写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还写出了人们的心理感受。 |
B.从“暖”和“寒”可以看出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役是在不同季节发生的,从侧面反映出红军长征历时之长。 |
C.“暖”字形象地概括出巧渡金沙江后热烈沸腾的景象和战士们喜悦的心情;“寒”字形象地写出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 |
D.作者将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感觉进行对比,突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