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人教版(1990s)| 四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课外阅读。

九曲溪漂流

但凡去过武夷山的朋友,回来后都会滔滔不绝地介绍九曲溪漂流之奇趣,当我也如愿踏上九曲溪的竹筏时,也立即沉醉其中,并被九曲溪特有的风光所震撼。

九曲溪,顾名思义,九曲十八弯,因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游览而写出脍炙人口的《九曲棹歌》而闻名于世。

端坐竹筏,只觉得两岸青山耸峙,其间一溪碧水穿谷绕峰而过,那些刚刚登临过的天游峰、虎啸岩、一线天等景区,全都倒映在九曲十八弯的溪水里,随风荡漾,扑朔迷离,如梦似幻,成就了一番特有的动静结合、山随水动的景致。再看两岸群山,有的似虎跃龙腾,(       );有的则雄踞一方,(       );有的像玉女插云,(       );有的则直耸云霄,俯瞰群山。

乘上小竹筏,船工们或轻点石岸,或用力撑篙,或干脆就收篙顺水漂流,但小小的竹筏依然随清波而流淌,飘飘然而前行。众多游客、众多竹筏自觉形成一线,时而迎着耸立的峭壁,冲过湍急的险滩;时而又折入深邃的峡谷,滑向澄碧的深潭。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抬头可观景色,俯首可视清流,侧耳可闻水声,伸手可嬉浪花。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感受油然而生。

心随景动,景随舟移。此刻,我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时空里的朱熹的声音:“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1.在文中括号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威武凛然        亭亭玉立      风骨刚健
2.九曲溪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闻名。作者端坐竹筏,观赏一溪碧水和__________;顺水漂流,一路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随舟移,作者仿佛听到了朱在吟唱九曲溪的诗篇。
3.短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下列对画“﹏﹏”句子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九曲溪山环水绕的特点。(_______
(2)这句话写游客在九曲溪漂流赏景玩耍的情景。(_______
(3)这句话写出了游客顺流而下惊险刺激的场面。(_______
(4)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悠然自在的心情。(_______
5.短文通过写九曲溪的奇景及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 ,完成练习。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件事整整埋藏了七十多个年头

故事发生在广东中山县的一个广场上.时间约在1943年。当时 ,一队日本兵在喂马 ,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 ,好奇地远远望着那些高大的马匹。日本兵拘捕了他 ,审问不出什么名堂 ,便对小孩说:皇军写几个______你照着写了 ,我们______放了你。”一个日本兵蹲在地上写了“日本战胜中国”这六个字。

小孩接过日本兵的石块 ,蹲在地上也写出了六个字:“中国战胜日本。”

日本兵叽叽喳喳讨论了一会 ,估计小孩不明白他们的用意 ,一个日本兵又重新写了一遍:“日本战胜中国” ,指着这几个字朝小孩嚷道 “要按我们的意思去写 ,懂吗?否则 ,枪毙枪毙的!”

小孩拿起小石块 ,重写:“中国战胜日本。”

日本兵暴怒 ,用马鞭抽打小孩 ,还把他捆绑在木柱上。过了一夜日本兵把小孩放了 ,可第三天又把他抓了回去。原因之一是小孩的家人“顽固不化” ,家长没带孩子向皇军“认罪”。于是又在木柱上将小孩捆绑了一天 ,然后押送到了监狱。经过一个月的关押折磨 ,小孩______已经气息奄奄,______他就是不向日本兵求情 ,不将“中国战胜日本”这几个字颠倒过来。

日本兵眼看小孩快要死了 ,便假装仁慈放了他。回家不到七天 ,小孩就离开了人间。

小孩的名字叫郑振华——假如他还活着——现在应该是八十多岁的老爷爷……

1.在短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正确的关联词语。
2.“名堂”在文中的意思是“结果” ,请你用这个意思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兵让小孩写那六个字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孩偏偏反着写那六个字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 ,你一定会对文中日本兵的________感到愤怒 ,一定会被小孩________的精神震撼。。
6.读了文章 ,你想起了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请选择一个简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选段,然后按要求做题。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拄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仔细阅读选文第一段,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这段话描写了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在具体介绍外洞的特点时,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③作者在介绍外洞的时候,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信息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你觉得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选文第二段,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用横线画出过孔隙的方法。
②用曲线画出描写作者过空隙时的感受的语句。
③通过写过孔隙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感受,体现出孔隙      的特点。
④“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再没法容第三个人”写出了小船的小。
B.“这样小的小船”作者连用两个“小”突出了船小。
C.这两句话的目的只是写小船的小。
D.这两句话用小船的小来衬托孔隙的特点。
⑤选文第二段的描写顺序是由            顺序。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对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拟人)
B.我好像看到了天边的灿烂的云霞。(比喻)
C.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排比)
D.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反问)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①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保叔塔:塔名。②突兀层崖中: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③昭庆:寺名。④棹:用桨划船。⑤娥:借指女子的眉毛,这里是说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⑥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1.找出原文中描写西湖风景的句子,用“   ”画出来。
2.文中画“﹏﹏﹏”的句子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文中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节选>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1.读文中画“    ”的句子,这句话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时……时…时而……时而……”写出了溪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2.第二自然段描写了___________的景色。
3.“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句中将洞口比作“_______”,形象地说明了洞口的形状是_______的,具有“宽”的特点。
4.文中作者在介绍外洞的时候,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你觉得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1.照样子,用选段中加横线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作者___________的心情。
3.内洞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内洞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哪三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
5.石钟乳和石笋值得观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理解。

记金华的双龙洞(节选)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1.选文第1自然段描写了_______和_______。
2.作者在具体介绍外洞的特点时,用了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A.打比方    B.举例子    C.列数字    D.作比较
3.为什么作者会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________
4.从画“_____”的句子能体会到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词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冲破阻力         穿行林间   冲出重围
B.担任重荷       欢快跳跃   拓展范围
C.放射光芒       增添生机   指点江山
D.耀眼的霞光     绚烂的彩虹   高耸的山峰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记金华的双龙洞(节选)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选段主要介绍了双龙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画“     ”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设问句的使用,不但具体明了小船的小,还给人新奇的感觉。
B.写船小是为了突出孔小的程度。
C.句子中出现了四个“小”字,显得重复啰嗦了。
3.理解画“﹏﹏”句子的意思并填空。
(1)句子中的“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写出了孔隙又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而“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则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觉。
(2)朗读这两句话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的语气。
4.将“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中的“贴”换成“挨”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