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北师大版(2001)| 二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课内阅读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文中画线句子是对周恩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可知,课文中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周恩来的志向是把个人的学习与________________联系起来。这样对比着写,我们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  的待遇,有  的生活和 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将下列三个词分别填到文中第2自然段的横线上。
优越   富裕  优厚
2.文中词语“埋藏在心底很久的愿望”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画“  ”的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本文,你认为钱学森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爸爸喊我:“你看,雨水都溅到身上了。”我没有理会,却好像发现了什么奇妙的东西。“爸爸,你雨越下越大,本来我要去同学家玩,这下只好罢了。我坐在门口,看着瓢泼大雨出神。

看!屋檐下的石头,怎么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窝?”爸爸还没有回答,我就自己解释说:“爸爸,我知道了,那是让屋檐滴下的雨水打的。”“是吗?”爸爸故意惊奇地问:“雨水有那么大的劲儿,把石头打出窝窝来?”爸爸这一问,我也愣住了。

爸爸见我答不上来,就走过来笑着说:“这叫‘水滴石穿’咱们这房子已有几十年了,雨点的力量很小,但是长年累月,总滴在一个地方,渐渐地就打出窝来了。”爸爸又说:“无论干什么事,有了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一定会成功的。”

听了爸爸的话,我心里想,要永远记住这“水滴石穿”的启示。

1.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倾盆大雨________
理睬________
惊讶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长年累月________      水滴石穿________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A.雨点的劲儿很大,能把石头打出窝窝来。
B.雨点的力量很小,但是长年累月总滴在一个地方,渐渐地就能打出窝来。
C.无论干什么事,有了水滴石穿的精神,一定会成功的。
4.给文章加个题目,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徐悲鸿励志学画

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画家。

②1919年春天,徐悲鸿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后来又向法国的绘画大师达仰学习画画。达仰很喜欢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在一起聚会。一个满身散发着酒气的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永远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站起来,大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有志者事竟成。1924年,他的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说:“___________________”

1.徐悲鸿被激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有志者事竟成”中的“志”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
3.联系前文,在第⑥自然段的“____”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4.对第③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一个满身散发酒气的外国学生侮辱中国人。
B.徐悲鸿在聚会上要和外国学生比一比,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C.一个外国学生在聚会上侮辱中国人,徐悲鸿被激怒了,要代表祖国和外国学生比试。
5.你认为徐悲鸿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志者事竟成”是一个多字成语,请你再写出一个这样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美文欣赏。

“丧权辱国”最苦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爱国教育家。他祖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祖国争了光。他能有这样大的成就,与他从小就有抱负是分不开的。

竺可桢在浙江上虞度过自己的童年,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丧权辱国的苦难,在竺可桢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决心民奋读书,为振兴祖国而奋斗。

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教“苦”和“甜”两个字。老师问大家:“什么东西最苦?什么东西最甜?”当老师叫竺可桢回答的时候,他从容又响亮地说:“丧权辱国最苦,祖国富强最甜!

同学们向他投来敬佩的目光,老师也不住地赞叹:“小小年纪,胸怀大志,不简单啊!”

1.“水深火热”的意思是(      )
A.形容程度很深,达到极点。
B.形容人民的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
C.形容两种势力难以真正的融合。
2.文中哪句话道出了少年竺可桢决心发奋学习的动力?请用横线画出来。
3.竺可桢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
4.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每个人的命运与祖国息息相关,祖国处于危难,人们在生活甚至生命难以保全。
B.祖国处于危难,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难以保全,连做人的尊严都没有,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才能挺直脊梁。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若”的意思有:①如,好像;②如果。在“若有所思”中应选____________,在“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应选____________
2.魏校长为什么要,“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_________,“效”的意思是_________,“此生”指的是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fēn fèn)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nán nàn)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列  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堤  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在文中括号内选出正确的汉字、音节,打“√”。
2.“崛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_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4.周恩来之所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为什么而读书呢?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的回答是“为___________而读书”“为________而读书”“为_____________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完成练习。
(1)课文写了三件事,请简要概括,将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事件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第二件事
________
东北奉天
________
________
第三件事
________
________
中国妇女、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周恩来
目睹“中华不振”
我发现,这些事情中,第________件事是结果,第________件事是原因。我能用“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这三件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这样写的作用是( )
A.制造悬念B.总结全文C.点明中心
5.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关于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崛起”的意思是兴起
B.从“清晰而坚定”可以看出周恩来是经过认真而充分的思考才立下远大志向的。
C.其他同学读书目的是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而周恩来是把个人的学习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起来
D.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是因为不相信“中华不振”的状况能改变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少年毛泽东发奋读书

少年毛泽东是个学习异常勤奋刻苦的孩子。8 岁时他就被父亲送到私塾读书。当时流行一种教学生练字的方法叫‚填红蒙字‛,就是先生写出字样来,蒙上纸,再让学生用毛笔在上面写。但毛泽东不愿简单地照着填,他要自己放手写,一遍写不好,就多写几遍。有的字,他要练写几百遍。除了手写,他还用心写,走路、吃饭,甚至梦里还想着练写的字的结构、笔画特点,所以,他写的字比一般同学照着填的字还要好。

从懂事开始,毛泽东就承担了家中的一些家务活和农活。劳动的时候,他也不忘读书。一天,父亲让他往田里挑粪,过了一会儿,父亲看田里没人干活了,就到处找,后来,在一座古坟后的老柏树下找到了他。他两手捧着书,正看得津津有味。父亲火冒三丈,质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干活。毛泽东指着扁担两头的大粪桶说:‚爹,我只是歇会儿,从天亮起我已挑了好几担了。

在读书过程中,少年毛泽东还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他读的书中,许多地方打着问号,或写上批语,重要的问题,他都记了下来。他阅读了大量的旧小说,尤其喜欢那些反抗统治阶级欺凌压迫的故事。但是读着读着,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唯独没有种田的农民。这是为什么?后来他终于发现,旧小说里的人物都是一些剥削者、压迫者,他们占有土地,高高在上;而农民终年劳累,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条件读书写字,更谈不上著书立说。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少年毛泽东愈加发愤读书了,同时他小小的心中燃起了反抗黑暗、改造社会的熊熊火焰。

(选自《新编小学生作文好词好句好段双色版》)

1.“津津有味”的意思是_________。仿写词语(AABC 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最后一段说到少年毛泽东读书的时候,不仅从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而且还感悟到其中的道理,这体现了少年毛泽东具有_________的好习惯。
3.什么是“填红蒙字”?请在文中找出来,画“   ”。
4.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少年毛泽东是怎样发奋读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919年春天,年轻的画师徐悲鸿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向法国著名的绘画大师达仰学画。达仰看中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看中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你们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有眼不识奉山。”

1.给这篇文章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
2.我能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故事发展的正确顺序。(   )
A.受辱励志——拜师学艺——勤学苦练——轰动画界
B.拜师学艺——受辱励志——勤学苦练——轰动画界
C.拜师学艺——受辱励志——轰动画界——勤学苦练
3.短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那个外国学生对徐悲鸿说“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你知道他犯了什么错误吗?用“    ”在文中画出来。
4.文章结尾“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是指什么?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五岳中的泰山。B.徐悲鸿。C.有才能的中国人
5.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对“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