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
“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我说:
“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这话的神气像似沉浸在一幅迷人的画里。
我忽然想到一句话:“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了。
[[QOrDeR]]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永不凋谢的玫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是乌克兰一所乡村中学的校长,早已过世了,他记下这样一则真事: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guì gui)花,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婴儿的笑脸——你肯定从来都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
这天早晨,又有许多同学来观赏玫瑰花。他们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这时,来了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抓在手中,从容(cong cóng)地向外走去。
同学们惊讶了,有的非常气愤,有的甚至要上前制止那个小女孩。正在旁边散步的苏霍姆林斯基校长看到了,走过去,弯下腰,亲切地问小女孩:
孩子,你摘这朵花是给谁的?能告诉我吗?
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再把花送回来。”女孩害羞地说。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同学们不语了,教育家的心颤动了。苏霍姆林斯基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这朵花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是啊,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不正是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吗?
1.用“√”给文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听到敲门声,一位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她显然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小小的孩子——其中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他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了。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降落,而这一栋又是附近惟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干净利落,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美国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1.文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羽尝为流矢所中,贯①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链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②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③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④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注释:①贯:穿透。②然后:这样之后。③劈:切开。④盈: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A.刮骨疗毒是需要极其精湛的技术才能完成的,所以本文主要赞扬了医生高超的医术。 |
B.本文主要揭露了古代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箭镞荼毒行为的鄙夷之情。 |
C.本文主要赞美了关羽与诸爱将关系融洽,亲如一家。 |
D.本文主要赞扬了关羽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 |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你会用成语概括这则故事吗?这个成语是:A.身体比百兽长(cháng) |
B.做百兽的首领(zhǎng) |
C.比百兽长得快(zhǎng) |
D.比百兽有长处(cháng) |
五瓣儿丁香
长期以来,一直惦念着丁香。听人说,若能在结着多如云霞的四瓣儿丁香树上找出一朵五瓣儿丁香,就会得到好运和幸福。丰碑(节选)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 座)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 辩)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静 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于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贴地在他的身上。
军长的脸色顿时(严厉 严峻 严肃)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军长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军长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军长:“他就是军需处长……”
军长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巍巍群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坐 座)晶莹的丰碑。
1.用“√”选择正确的词语,并在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A.侧面描写 | B.外貌描写 | C.动作描写 | D.环境描写 | E.细节描写 | F.心理描写 |
A.表现了军长由暴怒到惊鄂,以至于深深感动的复杂心理 |
B.这“愣”和前边的“怒”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将军爱护战士、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
C.这“愣”是为了衬托前边的“怒”,并为下文的“敬”作铺垫。 |
D.使读者体会到将军此刻内心的极度不平静。 |
A.见到将军发怒,战士们害怕,不敢回答,也不敢走开。 |
B.战士们不知道冻死的是谁,又没听清将军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
C.战士们的心情很沉重,因为他们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此时除了沉默外,还能说什么呢? |
__________________
王若飞同志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前,他因从事革命工作,被敌人逮捕了。
在监狱里,他经常对难友们说:“敌人要摧残我们,我们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我们是革命者,决不能向恶劣的环境屈服,要坚决斗争。”
王若飞同志的身体不好,为了坚持对敌斗争,他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条件锻炼身体。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的锻炼方法之一是日光浴。他利用每天短暂的放风时间到院子里晒太阳。后来,他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敌人被迫允许他每天晒一两小时太阳。他就利用这个机会,躺在院子里让太阳晒全身,把皮肤晒得紫红紫红的。
冷水擦身,是王若飞锻炼身体的另一种方法。那时,反动派百般折磨政治犯,别说洗澡,就连喝的水也不供给。但王若飞的言行感动了出身贫苦的老看守员,他偷偷地给王若飞买了几只大碗,王若飞同志每天用它盛冷水,用毛巾蘸着擦身,擦到全身发红为止。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还有一种锻炼方法,叫做“室内体操”。体操包括伸腿、弯腰、曲臂等动作。不管三九天,还是三伏天,他都坚持锻炼。
一次,一个难友问王若飞:“我有一事不明白,你骂日本人,骂蒋介石,天不怕,地不怕,真是好汉。可是,你坐在牢房里,还天天做操,又好像很爱护自己的身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王若飞同志说:“我不怕死,是因为敌人害怕我们的真理,我们必须拼死去保卫我们的真理;我爱护身体,是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有力地保卫真理。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
1.给短文拟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陈正之读书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1.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