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语文A版|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课外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也作王璞,生于1928年,牺牲于1941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年仅十三岁的小英雄王朴英勇地为自己的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1、短文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几个方面刻画了王朴的小英雄形象,请按要求摘抄语句。
(1)神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的句子是对人物___________的描写,该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文中语句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黑体词句中你能够感受到什么?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除了王朴,你还知道哪些抗日小英雄?请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至少3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

“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我说:

“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这话的神气像似沉浸在一幅迷人的画里。

我忽然想到一句话:“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了。

[[QOrDeR]]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______)书如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久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括号内。
【小题3】为什么说“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多次提到“翻翻、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书的韵味。这三个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永不凋谢的玫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是乌克兰一所乡村中学的校长,早已过世了,他记下这样一则真事: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guì gui)花,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婴儿的笑脸——你肯定从来都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

这天早晨,又有许多同学来观赏玫瑰花。他们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这时,来了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抓在手中,容(cong cóng)地向外走去。

同学们惊讶了,有的非常气愤,有的甚至要上前制止那个小女孩。正在旁边散步的苏霍姆林斯基校长看到了,走过去,弯下腰,亲切地问小女孩:

孩子,你摘这朵花是给谁的?能告诉我吗?

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再把花送回来。”女孩害羞地说。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同学们不语了,教育家的心颤动了。苏霍姆林斯基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这朵花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是啊,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不正是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吗?

1.用“√”给文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反问句。请你给它换个说法,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永不凋谢的玫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惊讶”一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同学们“惊讶”是因为什么?第二次“惊讶”又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样理解教育家的做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

听到敲门声,一位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她显然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小小的孩子——其中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他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了。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降落,而这一栋又是附近惟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干净利落,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美国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1.文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第1段对法国妇女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找出语句写下来,并说明表现了法国妇女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哦,当然啦”说明法国妇女当时怎样对待掩护盟军士兵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①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链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②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③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④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注释:①贯:穿透。②然后:这样之后。③劈:切开。④盈: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羽为流矢所中    _____________
(2)后虽愈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刮骨疗毒是需要极其精湛的技术才能完成的,所以本文主要赞扬了医生高超的医术。
B.本文主要揭露了古代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箭镞荼毒行为的鄙夷之情。
C.本文主要赞美了关羽与诸爱将关系融洽,亲如一家。
D.本文主要赞扬了关羽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文言文阅读。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你会用成语概括这则故事吗?这个成语是:________
2.这则故事的寓意是:________
3.“长百兽”中的“长”的解释、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体比百兽长(cháng)
B.做百兽的首领(zhǎng)
C.比百兽长得快(zhǎng)
D.比百兽有长处(cháng)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五瓣儿丁香

长期以来,一直惦念着丁香。听人说,若能在结着多如云霞的四瓣儿丁香树上找出一朵五瓣儿丁香,就会得到好运和幸福。
同病室的几个病友几乎每天傍晚都去医院的后山坡上探看丁香,带回来的消息一天比一天惹人心动:“冒出新绿了”,“生出了嫩叶了”,“结花蕾了”,……可我们仍然嫌慢,埋怨丁香的疏懒乏情。
昨天晚饭后,她们又结伴去了,留下我一个。看看自己仍打着石膏的腿,再看看白色的病床,白色的墙壁,仿佛一切都变得苍白起来。心想:这条伤腿一定害我误了花期,不能去找五瓣儿丁香,寻不着它,那么好运和幸福也就与我无缘了。结果自己把心情弄得灰灰的。
他们回来了,个个兴高采烈。争着向我炫耀她们的“幸福”——五瓣儿丁香,有白色的,紫色的,小小花朵很是美丽,花瓣儿更是精致、娇巧、细柔。她们有人要分我一朵,而我也十二分想拥有它,可我还听人说:“别人送的五瓣儿丁香不具有神奇的魔力。”于是我谢绝了她们的好意。看着她们都如同真寻得幸福一般的喜悦,我的心羡慕得有点发痒。
晚上我早早蒙上被,除了想找一朵五瓣儿丁香,好像别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人有时会有一些非常非常小的希望。这个希望太稀奇,太向往,我甚至做了一个梦:我的腿好了。来到一个好大的丁香园里找五瓣儿丁香,可到处都是四个瓣儿的,无论我如何努力,也没有找出一朵神秘的五瓣儿丁香。
感觉天亮了,懒懒地也不肯睁开眼睛,心中仍存着没有五瓣儿丁香的遗憾。做晨检的护士来了,问我:“别的人都去哪儿了?”我这才发现她们一个都不在。大概是因为太兴奋睡不着而早早地跑出去疯闹吧,疾病竟使我变得有点嫉妒她们了。
门轻轻地推开了。只见她们个个手里拿着一大束丁香,原来她们一大早去替我折花了。她们把花递给我:“快找你的五瓣儿丁香吧!”我一时语塞,为她们的热情、真诚所感动,懊悔刚才对她们的嫉妒……顿时,我感到自己整个儿沐浴在友爱结成的温馨之中。
我细心地从她们采摘来的一束束丁香花中,找到了一朵白色的五瓣儿丁香,而我更在她们中间找到真正意义上的五瓣儿丁香……好运、温暖和幸福。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惦念(______)      炫耀(_____
2.五瓣儿丁香颜色有________________。花瓣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五瓣儿丁香的真正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疾病竟使我变得有点嫉妒她们了”句中嫉妒她们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这样急切地想找到“五瓣儿丁香”?
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丰碑(节选)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 座)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 辩)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静 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于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贴地在他的身上。

军长的脸色顿时(严厉 严峻 严肃)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军长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军长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军长:“他就是军需处长……”

军长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巍巍群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坐 座)晶莹的丰碑。

1.用“√”选择正确的词语,并在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2.老战士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说明他_________;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安详,说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身上,表现他_______。
3.文中描写了老军需处长冻僵死在枯树下的情景,刻画人物的方法是(______)和(______)。
A.侧面描写B.外貌描写C.动作描写D.环境描写E.细节描写F.心理描写
4.对“军长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表现了军长由暴怒到惊鄂,以至于深深感动的复杂心理
B.这“愣”和前边的“怒”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将军爱护战士、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C.这“愣”是为了衬托前边的“怒”,并为下文的“敬”作铺垫。
D.使读者体会到将军此刻内心的极度不平静。
5.“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军长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这是因为(   )
A.见到将军发怒,战士们害怕,不敢回答,也不敢走开。
B.战士们不知道冻死的是谁,又没听清将军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C.战士们的心情很沉重,因为他们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此时除了沉默外,还能说什么呢?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

王若飞同志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前,他因从事革命工作,被敌人逮捕了。

在监狱里,他经常对难友们说:“敌人要摧残我们,我们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我们是革命者,决不能向恶劣的环境屈服,要坚决斗争。”  

王若飞同志的身体不好,为了坚持对敌斗争,他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条件锻炼身体。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的锻炼方法之一是日光浴。他利用每天短暂的放风时间到院子里晒太阳。后来,他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敌人被迫允许他每天晒一两小时太阳。他就利用这个机会,躺在院子里让太阳晒全身,把皮肤晒得紫红紫红的。  

冷水擦身,是王若飞锻炼身体的另一种方法。那时,反动派百般折磨政治犯,别说洗澡,就连喝的水也不供给。但王若飞的言行感动了出身贫苦的老看守员,他偷偷地给王若飞买了几只大碗,王若飞同志每天用它盛冷水,用毛巾蘸着擦身,擦到全身发红为止。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还有一种锻炼方法,叫做“室内体操”。体操包括伸腿、弯腰、曲臂等动作。不管三九天,还是三伏天,他都坚持锻炼。  

一次,一个难友问王若飞:“我有一事不明白,你骂日本人,骂蒋介石,天不怕,地不怕,真是好汉。可是,你坐在牢房里,还天天做操,又好像很爱护自己的身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王若飞同志说:“我不怕死,是因为敌人害怕我们的真理,我们必须拼死去保卫我们的真理;我爱护身体,是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有力地保卫真理。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

1.给短文拟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想方设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若飞狱中锻炼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_”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5.“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这里的“真理”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

陈正之读书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1.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中。
(1)比喻学习不仔细,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 (_____)
(2)形容马马虎虎地将事情办完。     (________)
2.“这使他很苦恼”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陈正之为什么一开始读书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请你找出短文中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句子,用“﹏﹏﹏”画出来。
4.朱熹教给陈正之的读书方法是_________。
5.请写出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