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中
[明] 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
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
一路莺啼送到家。
A.指山的大小。 |
B.山路的远近。 |
C.山路的宽窄。 |
D.指山的深浅程度。 |
低头与昂首
①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②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③一支高昂的曲子,它的开端常常是低调的。这在音乐节上叫做“软起首”,一开始就把调门定得老高,后面的旋律就无法进行,再美的歌也唱不出来。要想把一颗钉子钉进木板,先要把它的头削尖。低头,既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即使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④低头是我们做人的“软起首”,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一颗钉子,后面越来越小,也同样钉不牢木板。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⑤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人生的悖论呢?
⑥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找出本文的中心句。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非是藉秋风。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垂 | B.清 | C.疏 | D. |
A.虞世南,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
B.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C.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修、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
D.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
A.居高声自远 |
B.床前明月光 |
C.前不见古人 |
D.后不见来者 |
A.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
B.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
C.疏:开阔、稀疏。 |
D.藉:狼藉。 |
A.托物言志 |
B.动静结合 |
C.虚实结合 |
D.衬托 |
A.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
B.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
C.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诗的前两句侧重于主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客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
D.“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才能声名远播。 |
山 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写的是_______。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_______,“斜”字与“远”字_______,写出了_______的山势。( )A.山;距离;意思相近;高而缓 |
B.山路;绵长;呼应;高而缓 |
C.山路;绵长;重复;高而缓 |
A.云;人家;石径;很高;想象的空间 |
B.白云;深处;寒山;很大;想象的空间 |
C.云;人家;石径;很大;想象的空间 |
A.惊喜之情;红;傍晚之景;喜爱之极;霜叶红于二月花 |
B.叹之情;晚;夜晚之景;喜爱之极;停车坐爱枫林晚 |
C.惊喜之情;晚;傍晚之景;喜爱之极;霜叶红于二月花 |
A.枫林;原因 |
B.枫叶;心情 |
C.枫林;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