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
-
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登录
|
注册
试卷
|
试题
|
走进学进去
|
学进去
试题
试卷
字/词
搜索
购买服务
首页:
小学语文 语文A版 五年级上册
>
第二单元
语文A版
|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想当一棵树
2 美丽的“三潭印月”
语文乐园一
第二单元
3 古诗二首
宿石邑山中
望洞庭
4 中秋节
5*母亲的纯净水
语文乐园二
第三单元
6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7*可爱的地球
8 富饶的海洋
语文乐园三
第四单元
9 “诺曼底”号遇难记
10*长城在我心中
11 古诗二首
望天门山
题临安邸
语文乐园四
第五单元
12 斗笠
13 傲霜篇
14*石榴又红了
语文乐园五
第六单元
15 革命烈士诗二首
16*清贫
17 狼牙山五壮士
语文乐园六
第七单元
18 新年来了
19 寻找幸运花瓣
20*皮皮鲁的风筝
语文乐园七
第八单元
21 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
郑人买履
22*稻草人
23 草船借箭
语文乐园八
试题
题型:
全部
选择题
填空题
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信息匹配
书面表达
句型转换
连线题
判断题
排序题
书写
诗词曲鉴赏
修改病句
简答题
其他
听读鉴赏
难易程度:
容易
较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排序:
综合排序
试题难度
使用次数
真题次数
共
291
道相关试题
下列诗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门/中断/楚江开
B.孤帆/一片/日边来
C.欲把/西湖/比西子
D.白/银盘里/一青螺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从句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
________
(哪里)观赏风景的。
(2)“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
_______
的心情。
2.水光潋滟晴方好,色空蒙雨亦奇。
诗句是从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两种不同天气人手进行描写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展现了诗人对不同天气下景色的美的赞叹。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看拼音,写字词。
雨后chū
( )
晴,yáo
wàng
( )
楚江,江面yín
( )
光闪闪,一艘fān
chuán
( )
正gū
( )
独地航行。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用“√”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家
庭
(tīng
tíng)
相
宜
(yí
yì)
饮
料(yǐn
yìn)
抹
布(mā
mǒ)
他连续
磨
(mó
mò)面几天几夜,累得筋疲力尽,脚上也
磨
(mó
mò)了几个大泡。
类型:信息匹配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初知内容。(读课文填空)
《望天门山》描绘了
________
流经天门山的壮观景象,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
________
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
________
季晴时雨的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
________
之情。
《望洞庭》通过描写
________
的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
________
和
________
的胸怀。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中断:
___________
开:
______
至:
___________
潋滟:
_________
空蒙:
__________
亦:
________
和:
_________
未:
_______
磨:
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比一比,组词语。
亭
_____
挺
_____
潭
_____
停
_____
庭
_____
淡
_____
累
_____
音
_____
胡
_____
螺
_____
谙
_____
湖
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水光潋滟晴方好”正确的理解是( )
A.水波收敛了灿烂的阳光,非常好。
B.水波光闪动的样子与晴空呼应,刚刚好。
C.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从“
______
”一词可以看出时间是在秋天的月夜,从“
______
”一词可以看出湖面风平浪静。
3.三、四两句运用了
______
的修辞手法,把
_______
比作
_______
,把
_______
比作
_______
。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_________
(朝代)诗人
_________
。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运用了
_______
的修辞手法,把
_______
比作
_______
,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__________
。“淡妆”与前文的“
______
”一词相照应,“浓抹”与前文“
______
”一词相照应,“相宜”与“好”“奇”相照应。
4.诗人从
_____
和
_____
两个方面描写了西湖的美丽风姿,描写雨中西湖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流露出
_____________
。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