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长春版(2003)|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句子中的“?”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对这句话的表达效果分析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的说法打“×”。
①用“?”“!”有助于作者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______)
②把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______)
(2)(______)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______)有可能发现真理。
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这组关联词语的使用说明了(______)。
A.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B.发现真理的唯一条件是见微知著
类型:语言表达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1.选段主要写阿瑟林斯基发现_________________,然后他产生一连串疑问,接着_________,最后得出_____________的结论。我发现,这个事例是按照____________(填序号)的顺序写的。
①得出结论   ②提出问题   ③发现现象   ④进行实验
2.选段中画“______”的句子一连用了三个______(疑问 反问)句,这一连串的问题,可以用“(______)”来概括(填序号)。
A.百思不得其解   B.打破砂锅问到底   C.一问三不知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这个事例证明了本课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知道一个能证明这个观点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小练笔。(选做题)

有人认为“玩”这件事不能容忍,但是,世界上有很多新事物是“玩”出来的!如显微镜、飞机、蒸汽机等。请你用具体事例来证明“玩也能玩出名堂”这个观点。

_____

 

类型:书面表达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查字典
“理”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__再查__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先查__________,再查______,在字典中①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条理。事理。 ②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③理想。道理。理直气壮。④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理疗。⑤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理财。理事。⑥管理。自理。修理。总理。 ⑦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理睬。答理。 ⑧古代指狱官、法官。 ⑨姓。
“理事”是(_____)“理解”是(____)“理查德”是(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理解有误的是(   )
A.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
B.说明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是特别神秘。
C.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只能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我能按照要求改写句子。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
缩句:______________
2.在外国租界,谁又敢怎么样?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天气异常糟糕。今天静静还是按时到校上课。
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
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的这个见解,形成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有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语言表达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着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旁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全文围绕中心论点,从________两个方面来论证的。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方法来论证说理。
A.道理论证B.举例论证C.比喻论证
3.第①自然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自然段“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中“经历”和“感受”能否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自然段“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我能区分下列生字并分别组词。
惯(____________) 观(____________)圃(____________)旋(____________
贯(____________) 研(____________)葡(____________)漩(_______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从小就爱问“为什么”

爱迪生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留下了2000多项发明,至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之相比。

那么,爱迪生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呢?在他身上,可以发现远大的事业心、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他曾说过:“所谓天才那是假话,艰苦的工作才是实在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可见他的成功与他强烈的事业心、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同时也离不开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小时候良好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8岁时在学校读书,因爱提问题惹恼了老师,只上了3个月的学就被学校以“头脑愚笨不堪教化”而赶出了校门,从此再也没有进过任何学校接受正规化教育。开始时,爱迪生是在母亲指导下自学;12岁时,他为了能到一家大型图书馆读书学习和免费阅读报刊,在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从此便开始了他边谋生一边学习的生涯。

遇事爱问“为什么”,这是爱迪生的一大特点,也是他走向成功的开始。

在一般孩子的眼里,大自然是供他们游玩的场所,但在爱迪生眼里,它是一个个问题的迷宫。如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声越来越大,闪电越来越密,等等,他便在心里琢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迪生从小就发爱动脑筋,发现什么不明白的事情,碰上他觉得应该明白的事情的道理,他的问话就会多起来,而且这些话中都是一个内容:为什么?正是这种从小就爱思考、动脑筋、永不满足的性格,使他逐渐走上了科学的发明创造之路,并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爱迪生走向成功的开始是(   )
A.他有远大的事业心。B.他从小就爱动脑筋。
C.他遇事爱问“为什么”。D.他有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2.联系短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3.第3自然段中列举了爱迪生“8岁时”和“12岁时”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爱迪生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比一比再组词
域(______) 惯(______) 圃(______
或(______) 贯(______) 甫(_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