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鲁教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积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填空。
1.一个(___)的上午,我们一家三口来到(___)的大街上。我看见街角坐着一个(___)的乞丐,便赶紧把身上的几元钱都给了他。
2.周恩来看到那些(___)的洋人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___)的样子,感到(___)。他知道原因后,便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___)的话语。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题。
1.走进新学校大门前,小豆豆感到不安。(_____
2.小豆豆在学校每天都认认真真的上课。(_____
3.小豆豆看到电车教室非常喜欢。(_____
4.电车学校校长是一个善解人意、和蔼可亲的人。(_____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虽然贫穷但不潦倒

①小李毕业后分到了西部一座小城的居委会。

②那年冬天,小李所在的城市划出了最低生活标准线,不上这线的便属贫困户,在年前可以获得一些帮助。

③小李与同事们背着大米与菜油等挨户走访这些人家。他们看到了露出棉絮的被褥、看到不了还漏的搪瓷脸盆,那些黑乎乎、灰蒙蒙的贫困状况超出他们的想象。可是当他们循着地址推开了又一户时,小李以为,他们一定是走错了人家。

④这一家窗明几净,有冰箱有洗衣机,有漂亮的窗帘和门帘,有立得很整齐的书籍……然而,他们没走错。

⑤这家的男人在几年前病逝,欠下了很多钱。两个孩子,有一个带残疾。女人一份薪水养3口人,还要还债,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⑥但女主人的笑容就像她的屋子一样明朗  她说 冰箱洗衣机都是领导淘汰下来送给她家的  用用也蛮好的  孩子懂事  做完功课还帮她干零活

⑦这是,小李才发现,漂亮的门帘是自己用纸做的,那些书全是孩子每个学期用过的教科书,灶间的调味品只有油和盐两种,但油瓶和油罐擦得发亮。最让小李惊奇且起敬的是进门时女主人递给他的拖鞋,那鞋底是磨秃了的旧解放鞋的底,齐齐沿圈剪下,再用旧毛线织出带图案的鞋帮,穿着好看又暖和。

⑧他们在这一家总共停了10来分钟,比别人家稍稍长了些。小李渐渐看出了这一家却是贫困,但他亦渐渐看出了这一家的不贫困,他深信他们不会贫困太久,这是因为,他们即使贫困如此,也不潦倒。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贫困——(_______)    状况——(________)    残疾——(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整齐——(_______)    明朗——(_________)   暖和——(________)
3.缩写句子。
(1)小李毕业后分到了西部一座小城的居委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李与同事们背着大米与菜油等挨户走访这些人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第④段运用了________修辞方法。
5.短文第⑥段中依次填入的标点正确的是(    )。
A.,,。,,。B.,,,;,。
C.,,,,……D.,,,;,……
6.这家“贫困”表现在哪里?“不贫困”又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也相信这一家不会贫困太久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完成习题。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 赞同 赞叹 ):“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划去上面括号里不合适的词语。
连声( 赞同 赞叹 )
2.加点字“此生”指的是谁?______________
3.课文先写结果,后写原因。依次讲了“立下读书志向”“听到中华不振”“体会中华不振”三件事。请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下面练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在选文□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用“______”画出描写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句子。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常会这样说,请你说说下面的人读书的目的。
(1)“好好读书,将来当局长、市长。”这是为___________而读书。
(2)“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为___________而读书。
(3)“知书才能达理。”这是为___________而读书。
3.作者将周恩来的志向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着写,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以上(1)(2)(3)同学的想法对吗?为什么?你又是为什么而读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

轻轻的一声叮咛

出差在外,在一农家借宿一夜,放亮时又踏上一段新路。一阵积水响,老大娘追出来,拿着一把她女儿的小花伞:“带上……”看她那慈祥的目光,(霎、刹)时,我像是听见了母亲的叮咛。

路上果然下了大雨,许多人在树下店旁躲雨,我撑开那把伞,照旧走着,一种说不清却感人至深的温暖和情感洋溢在我的周围。

途中的一天晚上□我在招待所翻书□读到一篇□母性□的文章。

我和太太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参加一个游览团体。向导带我们到橡胶园参观割胶。一个男童爬上一棵椰树,正打算用弯刀割下一个椰子,他母亲便在附近房子里叫嚷。

我告诉太太:“她说‘孩子,小心啊,别把手指割掉’。”

向导惊讶地问:“原来你懂马来话。”

我答:“我不懂。不过我了解母亲的叮咛。”

出差回单位后,我把自己伞下的感受和这则故事说给一位长辈听,他的眼睛似乎有些湿润,他说他的母亲早(已、以)过世,但母亲那句□好好工作,注意身体□的嘱咐,一句最平常不过的话,却伴随他走过了风风雨雨四十年,成了母亲最珍贵的(遣、遗)产。

1.将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划去。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叮咛——(__________)           温馨——(___________)
3.把文中的□里标点补上。
4.文中分别写了一些人物的叮咛或嘱咐,用“        ”画出来。
5.文中的“我”指的是同一个人吗?两个“我”分别是谁?
第一个是(_____________)
第二个是(________________)
6.“我“听不懂马来话,为什么知道男童母亲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不知疲倦的人

陈景润叔叔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人。

当黎明到来之前,大地还是一片寂静的时候,陈叔叔住的小屋里已响起朗读外语的声音;当曙光初照时,他床头已积起了许多数学演算手稿;上班铃声还未响呢,他已来到图书馆门口等待开门。

陈叔叔每天一进入图书馆,就深浸在书海之中,忘掉自己,忘掉一切。

有一次,已是中午时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下班时间早已过了,管理人员大声问馆里是否有人,没人回答。管理员锁好门去吃午饭了,这时候陈叔叔才觉得要回去吃饭了,但他走到门口发现门反锁着,就毫不在意地笑了笑,重新走回书库去看书。

每当夜幕降临之时,陈叔叔在台灯下,不是写论文就是研究法文、德文、数学书籍,常常到深夜,他才踏着清亮的月光迈向宿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叔叔就是这样紧追着时间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科学高峰迈进。

1.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舍(____)(____) (____)(____)                   
降(____)(____)(____)(____)
2.造句。
深浸:_________________
不是……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藤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说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嘛
   爷爷看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可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1.从短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A.指心里不明白,不相信。(_____)
B.形容运用自如,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_____)
C.形容开阔或通达,一下子就明白了。(_____)
2.阅读短文后填空,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1) 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5.写出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简练的话说说短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