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沪教版(2015)|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

凌晨四点,我们登上了泰山的日观峰,那里已经是(             )。过了一会儿,地平线变成了浅红色。顿时(             ),有人大喊:“太阳出来了。”话音刚落,整个东方都披上了红色的朝霞,太阳露出半个小脑袋,并飞快地往上升。一刹那,整个世界都被照亮了,多么雄伟壮观的景色啊!

1.小月想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上面句子的括号中,请你和她一起选一选吧。
A .震耳欲聋      B.人山人海      C.鸦雀无声        D.人声鼎沸
2.看到“鸦雀无声”,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一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
3.小月在描写日出景象时,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请你在语段中用“ ”画出来,再照样子写出三个同类的词语。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爱护美丽景色

傍晚的山林美景让每位游客流连忘返。天色已经接近黄昏,我们一家人还在山间行走。当看到夕阳照进林间,又照在青苔上的景色时,我不由得吟起《鹿柴》中的诗句“                。”

站在山脚看着高低不齐的山峰,妹妹满怀疑惑地问:“怎么这些山和我刚才看到的不一样呢?”爸爸迫不及待地说:“这就是当局者迷。”我情不自禁的吟诵出苏轼的“                。”妈妈用《尚书》中的名句来鼓励妹妹,她说“                 。”爸爸说:“这山中有景、有诗、有趣,真是不虚此行呀!”

1.请你帮小月将这段话中空缺的诗句或名句补充完整吧。
2.小月出示了一张出游时拍的照片,请把你发现的问题列个问题清单,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至少各三条)

问题清单: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理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领略美丽景色

材料一: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观潮》节选

材料二:十二点四十五分,忽然听到隆隆的声音,好像很远的地方有个工厂正开动着机器。“来了!来了!”塘上的人一齐伸长了脖子向远望。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涌起一条白线,江水却还是缓缓地流动。然而一转眼间,那声音就变得非常强大,轰轰的,布满空间,使人屏住呼吸不敢作声。潮头已在前面不远的地方了,仿佛兵士排着队,穿着雪白的服装,滚滚地直向石塘扑来。这是南潮,潮头四五米高。同时东面又突起一个潮头,像一大纵队的兵士急奔直进,和南潮正交,成“丁”字形。互相冲激的结果,潮头涌得更高了;声音也更大了,好像地球上立刻会有什么大变动到来似的。

——《浙江潮》节选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描写(       )的壮观景象,都运用了(       )的顺序写大潮的声音和变化。
2.潮来时的景象真是壮观,请你仔细品读材料,找出相应词语,补充图示,感受潮水的变化吧。
《观潮》听到的声音:(        )(       )
             潮水的变化:(        )(       )
《浙江潮》听到的声音:(         )(        )
                 潮水的变化:(         )(        )
3.小月想给材料配图,请选出最合适的两幅图(       )
      

   A                                     B                                  C

4.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风姿,你最想吟诵刘禹锡《浪淘沙(其七表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2023年钱塘潮讯时刻表。小月一家想在农历八月十八去钱塘江观看日潮,那么他们需要在________________时之前赶到观潮地点。
日期农历日潮时间
10月1日农历八月十七14:00
10月2日农历八月十八13:30
10月3日农历八月十九07:00

6.用横线画出材料一中描写声音大的四字词语,并仿写两个。
                                
7.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中的“水墙”指的是______ ,说明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内外片段及资料,完成练习。

人在奋力奔跑的时候,最大速度能够达到44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跟鸵鸟比起来差远了——鸵鸟奔跑的最大速度约72千米每小时。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面,鸵鸟应该算是奔跑的世界冠军。

比鸵鸟跑得更快的动物就要数猎豹了。猎豹奔跑的最大速度可达110千米每小时。猎豹才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但是游隼向下俯冲时的速度更快,超过320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度的两到三倍。它俯冲时的速度比任何一种动物奔跑时速度都要快。

不过,游隼还是没有飞机飞行的速度快。在喷气式飞行的高度,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而一些高速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是声速的数倍。如果你对着一个以超音速移动的人大喊,他是什么都听不见的。因为声音根本追不上他。

乘坐喷气式飞机去旅行,速度绝对是够快的了。但是,如果你想到月球上去,就需要搭乘速度更快的工具了。对!我们需要一枚火箭。为了摆脱地心引力,飞到浩瀚的太空中,火箭的速度要比喷气式飞机的速度快得多才行。火箭的最大速度能达到4万千米每小时,是声速的30多倍。进入太空之后,即使关掉发动机,火箭仍可以继续前进。

【资料】游隼,一种中型猛兽,主要在空中捕食。它大多数时候都在空中飞翔巡猎,发现猎物时首先快速升上高空,占领制高点,然后以每秒钟75——100米的速度,近似垂直地从高空俯冲而下。游隼的俯冲捕猎本领不是天生就会的,它具有自然界罕见的教授雏鸟捕食技巧的行为。

1.文中提到了三种动物,其中陆地上的奔跑冠军是________。火箭飞到太空中,最大速度能达4万千米每小时,这样设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由“资料衔接”可知,游隼在空中发现猎物后不降速度反升的原因是(          
A.和猎物比速度B.要占领制高点C.为了空中捕食D.教小游隼本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说明游隼没有飞机飞行速度快。
4.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可以提高阅读速度。选文每个自然段的结构特点基本是_____________,知道了这个,就能提高阅读速度了。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空城计

①公元228年,诸葛亮带兵讨伐中原。由于先(锋   峰)马谡()既不遵守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致使汉中咽喉——街亭失守。

②诸葛亮闻知街亭失守后,立即布置全军撤退计划。由于战事需要,诸葛亮身边的武将都被分派了出去,蜀军退守到西城时,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正在此时,(哨   稍)兵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蜂(拥   涌)而来。众人听后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眺望,只见尘烟滚滚,魏军分两路冲杀过来。诸葛亮明白,此时他如果慌乱,必将导致全军覆没。因此,他神态自若,传令收起旌旗,各军各守营寨,有擅自出入和大声说话者“杀”。诸葛亮又命令:“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都派二十名士兵,扮成老百姓,酒水、扫街,不要惊慌。”一切安排妥当,诸葛亮带着两个书童,搬琴走上城楼,点上两炷香,悠然自得地弹起琴来。

③司马懿的前军来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都不敢前进,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笑着不肯相信,便下令停止行进,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见此情景,心中非常疑感,越看越害怕。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城中无兵,诸葛亮故意迷惑我们?”司马懿摇摇头说:“诸葛亮办事(厉   历)来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城门大开,城中必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城,定会中了他的诡计,赶快退兵吧!”

④城楼上的诸葛亮,脸上泰然无事,手心里却捏了一把汗,他看到司马懿撤退了,不由得拍手大笑起来。

1.用“√”画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
2.带着问题阅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一种方法。请你带着“诸葛亮是如何实施‘空城计’的”这一问题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简单概括出相关内容。(每条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诸葛亮能成功实施“空城计”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知己知彼,思虑周详。B.司马懿生性多疑,用兵谨慎。
C.蜀国的增援军队马上就到。D.诸葛亮临危不惧,沉着应对。
4.文中共写了诸葛亮的两次“笑”,请你从文中找到他的具体表现,并思考这两次“笑”的原因。
诸葛亮满面笑容______
____________

5.下列歇后语中,与本文所讲的故事有关的是(       
A.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B.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C.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6.诸葛亮为什么“脸上泰然无事,手心里却捏了一把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各有特点,请你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
殿堂______________       亭台楼阁_____________       
买卖街______________     山乡村野_______________
2.作者运用了_________说明方法来向我们介绍圆明园中的景点的。
3.用波浪线画出选文第二自然段的过渡句。
4.“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句话说明古代帝王贪图奇珍异宝。
B.从“上自”、“下至”这两个词中看出时间很长。
C.圆明园内的东西有很多,不仅有青铜礼器、名人书画、还有各种奇珍异宝。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小英雄雨来(节选)

①前情提要:鬼子和特务来扫荡,什么也没抓到。他们假装离开了芦花村,实际上躲在村西北的河堤旁边隐蔽着。雨来和几个朋友决定侦察一下,再把消息报告给民兵爆炸组。在侦察过程中,雨来不慎中计,被狡猾的特务给抓住了……

②到了村东的大路上,大连鬓胡子指挥官,耗子一样的圆眼睛,滴溜溜转动着,瞧瞧那些土块下面的红绿纸条,又瞧瞧雨来。紫黑脸膛宽鼻子的特务,急忙上前问雨来:这些都是地雷吗?我就不信!

③雨来回答说:不信?对啦,没有地雷。你去踩一踩吧!

④紫黑脸膛宽鼻子特务,伸出大巴掌,给了而来一个脖儿拐,咒骂着:小兔崽子,我知道你没安好心!

⑤雨来一会儿把敌人领到漫地里,一会儿又领到大路上,弯弯转转,在这片假地雷阵里走。突然,他故意扯开嗓子喊叫一声:小心地雷呀!"一个鬼子兵,正好踩在松软的地上,以为踏着地雷了,惊叫一声,趴倒在地。这一叫,整个鬼子大队都忽啦忽啦闪到一边,叽里咕噜趴下来,吱哇乱叫。趴了一会儿,不见雷响,他们才松口气站起来。很多鬼子,因为刚才把脸埋在土里,弄得满脸沙土,只露着滚动的小眼睛。一个个缩头缩脑,满脸惊慌,仿佛都吓掉了魂。

⑥雨来带着敌人继续往前走。广阔的田野上,没有收割的豆子地,火焰似的高粱穗,雪白的棉花球,耸入云天的白杨树,都仿佛瞪着眼睛,等着看鬼子怎样踏到地雷上。

⑦现在,雨来正领着鬼子大队在河岸上走。雨来四下看看,心想:已经把鬼子领到地雷阵中来啦,我得想个办法脱身啦。怎么脱身呢?雨来一边走一边打主意。鬼子队伍的前面和背后的河堤上、大路上,漫地里都是地雷。

⑧离第一个地雷只有几尺远了。雨来回头对鬼子指挥官说:前面,地雷的没有啦!雨来一边走,一边回头说话,故意迈空了脚步,身子一歪,"唉呀"叫了一声,像一团小旋风似的滚进河里了。

⑨大连鬓胡子鬼子指挥官,瞪着小眼睛,见带路的小孩被河水冲走,心里说:幸亏出了地雷阵!

1.本文节选自作家_______的小说。小说反映的是________(时期)的故事,小说的结局是小英雄雨来_______
2.以下对节选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来掉到河里被河水冲走了。B.雨来把敌人引进了地雷阵。
C.八路军主力部队痛击敌人。D.敌人冲出了地雷阵。
3.给下列句子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选择正确的答案,填上序号。(可多选)
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
(1)雨来回答说:“不信?对啦,没有地雷。你去踩一踩吧!” ( )
(2)雨来一会儿把敌人领到漫地里,一会儿又领到大路上,弯弯转转,在这片假地雷阵里走。突然,他故意扯开嗓子喊叫一声:“小心地雷呀!” ( )
(3)雨来四下看看,心想:已经把鬼子领到地雷阵中来啦,我得想个办法脱身啦。( )
(4)雨来一边走,一边回头说话,故意迈空了脚步,身子一歪,“唉呀”叫了一声,像一团小旋风似的滚进河里了。( )
4.俗话说相由心生,狡猾的鬼子一看就不是好人,文中有好几处对鬼子的外貌和神态描写,请用“______”划出来。(至少划出两处)
5.读了小说,你心中的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结合本节选内容分析他的人物形象。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材料二:
                      
1.仔细观察材料一的图片,我们知道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
A.人们用水量大B.如何防治水污染C.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2.材料二中的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B.举例子C.作比较
3.联系两则材料,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水污染和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
B.化工、金属工业废水污染可能会引起镉中毒,具体症状为高血压、心脏病等。
C.水污染会导致多种疾病,因此应有效管控畜牧场、工业、生活等废水的排放。
4.王爽的妈妈把洗完衣服的水直接倒进了门前的小河中,她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现代文阅读。

枇杷酸·枇杷甜

①入夏的天,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凌老汉出门的时候还是红彤彤的太阳,当他在集上卖完枇杷的时候,天竟哗哗下起了大雨。他赶紧在一家“凌氏修理店”门前避雨。狂风裹着豆大的雨点跟踪而来,老汉不得不挪进修理店内。

②凌老汉猫着身子,双手抱腰,试探地问正在修电视的师傅:“师傅姓凌吧?”凌师傅抬起了头。

③“我三桥村的。”老汉怯怯地说,“您看,能不能借把伞给我,下次赶集我保证还您。”

④“没问题。”凌师傅爽快答道。

⑤凌师傅的妻子听到谈话,急忙从里屋钻出来,狠狠地瞪了凌师傅一眼。凌师傅没理会,径直钻进里屋。妻子也跟了进去,拽了男人一把衣角,一直低声埋怨。凌师傅甩脱妻子的手,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妻子窝了一肚子火不好发作。

⑥凌师傅从里屋拿出一把自动伞递给了凌老汉。凌老汉撑起伞转身欲走,师傅说了一声“等等……”。老汉以为师傅接受了妻子的暗示,反悔借伞,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凌师傅从里屋翻出了一件外套递给凌老汉,说:“看您冷得牙齿打架,快穿上,别冻着了。”老汉穿上外套,顿时全身都暖了。

⑦老汉走后,妻子噼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凌师傅没跟妻子拌嘴,只扔下一句话——女人就是小心眼,又干活去了。

⑧第三天,老汉上街来了。老汉将伞和衣服还给了凌师傅,还递上一袋金灿灿的枇杷。凌师傅推辞了几次,老汉就说:“那天多亏您借伞和衣服给我,要不然,我非害一场大病不可。要是害了大病,我那一山的枇杷就完了。与那一山枇杷相比,这袋枇杷算得了什么?”

⑨老汉留下枇杷,千恩万谢地走了。

⑩凌师傅剥了一颗枇杷,扔进嘴里,立刻吐出一颗乌溜溜的细核来,直嘴道:“真甜!”又剥一颗塞进妻子的嘴里,她双眼迷成一线天:“好酸!“凌师傅抢过话:“是你的口酸了,心酸了。”凌师傅的妻子向来爱吃枇杷,可这回老汉送来的那袋枇杷,她再没动过。

1.根据短文内容,在方框里填写合适的小标题。
_________→借伞送衣→_________→回赠枇杷→_________
2.面对老汉送来的枇杷,凌师傅吃了直夸“真甜”,妻子吃了却说“好酸”。同样的枇杷,不同的看法,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老汉信守承诺送回衣服和伞,枇杷的甜包含着互相信任的味道。
B.妻子觉得枇杷酸是因为不爱吃枇杷,也没有胃口,不想吃。
C.凌师傅帮助别人得到了快乐,所以觉得枇杷很甜。
D.因为当时不信任老汉,妻子吃起枇杷心里别扭,觉得酸溜溜的。
3.关注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形象。联系短文,完成题目。
(1)第⑤自然段中出现两次“狠狠地瞪”,凌师傅、妻子当时可能分别在想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人物的言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凌师傅。
4.有人认为:小说着力刻画凌师傅的人物形象,没有必要用大量笔墨去描写他的妻子。你同意这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句话改为“妻子瞬间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也变成了一个乐于助人的热心人。”与原文结尾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腊八粥》(节选)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②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④“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⑤“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⑥“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⑦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1.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搅和”的“和”读音相同的是 (       
A.暖和
B.和气
C.和面
D.和风细雨
2.(1)选文通过对八儿的 _______、动作、_______描写,表现出八儿 _________的孩童形象。如果我们给选文拟个题目,我会用 _______来概括。
(2)“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
3.对“那我饿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儿并不是真的饿了。
B.八儿真的饿了。
C.“那”字写出了八儿无计可施的心态。
D.这句话写出了八儿的天真和孩子气。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