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__暖,
大__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下列选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是( )A.逶迤(wēi yí) | B.磅礴(páng bó) | C.乌蒙(měng) | D.岷(mín)山 |
A.崖 度 | B.涯 渡 | C.涯 渡 | D.崖 渡 |
A.等闲;平常。 |
B.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笔直,连绵不断的样子。 |
C.铁索寒:大渡河上泸定桥上很寒冷。 |
D.走泥丸:在泥丸上跑。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B.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A.“只等闲”表现了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
B.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
C.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句中表示气温之“暖”。 |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古诗的主旨。 |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擎(qíng)雨盖 | B.菊残(cán)山 | C.橙(chéng)黄 | D.橘(jǘ)绿 |
A.《赠刘景文》——苏轼 |
B.《游园不值》——叶绍翁 |
C.《清明》——杜牧 |
D.《饮湖上初晴后雨》——欧阳修 |
A.尽:都,全。 |
B.擎:举,向上托。 |
C.犹:仍然。 |
D.须记:一定要记住。 |
A.春末夏初 |
B.夏末秋初 |
C.秋末冬初 |
D.初春时节 |
A.比喻 |
B.拟人 |
C.对偶 |
D.夸张 |
A.这首诗的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
B.这首诗的后二句所写的秋末冬初的景色虽然萧瑟冷落,但更是硕果累累的时节,显露出勃勃的生机。作者这样写是来比喻人到暮年,虽是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之际,勉励好友要珍惜大好时光,昂扬向上,不可意志消沉。 |
C.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此处诗人同样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表现出一种浓浓的愁情。 |
D.这首诗作于1090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人未还(huán) | B.飞将(jiàng) | C.不教(jiāo) | D.度(dù)阴山 |
A.边塞诗 | B.送别诗 |
C.思乡诗 | D.山水田园诗 |
A.诗魔 |
B.诗佛 |
C.诗鬼 |
D.七绝圣手 |
A.但使:但是。 |
B.不教:不叫,不让。 |
C.度:越过。 |
D.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
A.比喻 | B.夸张 | C.对偶 | D.互文 |
A.诗人通过对边塞风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
B.“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下列给“潋滟”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liàn yàn | B.liǎn yàn | C.làn yàn | D.liàn yiàn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B.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
C.苏轼诗题材广阔,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D.我们还知道苏轼的作品,如《惠崇春江晚景》《游园不值》等。 |
A.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
B.空蒙:空荡荡的样子。 |
C.奇:奇妙。 |
D.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
A.杨玉环 |
B.西施 |
C.貂蝉 |
D.赵飞燕 |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C.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A.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
B.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
C.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
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琵(pí)琶 | B.马上催(chuī) | C.醉卧(wò) | D.征(zhēng)战 |
A.王之涣 唐 |
B.王翰 唐 |
C.王昌龄 唐 |
D.高适 唐 |
A.边塞诗 |
B.山水田园诗 |
C.思乡诗 |
D.边塞诗 |
A.欲:欲望。 |
B.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
C.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
D.君:你。 |
A.比喻 | B.拟人 | C.设问 | D.反问 |
A.“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
B.“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
C.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
D.这首诗描写了战士出征后的场面。 |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
1.补全诗句( )A.家祭无忘告乃翁 |
B.南望王师又一年 |
C.南望王师再一年 |
D.家祭勿忘告乃翁 |
A.《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 陆游 |
B.《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
C.《游山西村》——南宋 陆游 |
D.《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 林升 |
A.平定 |
B.决定 |
C.平静 |
D.确定 |
A.死去元知万事空 |
B.但悲不见九州同 |
C.王师北定中原日 |
D.南望王师又一年 |
A.死去元知万事空 | B.但悲不见九州同 |
C.王师北定中原日 | D.南望王师又一年 |
A.这首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虽然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但因为频遇挫折,最终也只能改变初衷。 |
B.“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
C.“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
D.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秋暝(mín) | B.竹喧(xuān) | C.浣(huàn)女 | D.春芳歇(xiē) |
A.七言律诗 |
B.五言律诗 |
C.七言绝句 |
D.五言绝句 |
A.《山居秋暝》——唐 王维 |
B.《芙蓉楼送辛渐》——唐 刘禹锡 |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 |
D.《山行》——唐 杜牧 |
A.螟:夜色。 |
B.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
C.春芳:春草。 |
D.歇: 歇息。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意思是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下列加横线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恃(shì)风雷 | B.齐喑(yīn) | C.抖擞(sǒu) | D.降(xiáng)人才 |
A.《儒林外史》 |
B.《聊斋志异》 |
C.《题秋江独钓图》 |
D.《石灰吟》 |
A.生气:很愤怒的样子。 |
B.恃(shì):依靠。 |
C.喑(yīn):没有声音 |
D.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
A.比喻 | B.拟人 | C.排比 | D.互文 |
A.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B.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A.“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意思是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
B.“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思是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
C.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
D.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第三层,作者希望上天能重用有用的人,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下列加横线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榆(yú)关 | B.那畔(bàn) | C.风一更(gēng) | D.聒(guō)碎 |
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B.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D.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A.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
B.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
C.更:更加。 |
D.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
A.比喻 | B.反复 | C.拟人 | D.对比 |
A.山一程,水一程 |
B.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
C.风一更,雪一更 |
D.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久久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下列加横线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邸(dǐ) | B.熏(xūn) | C.醉(zuì) | D.汴(bìn)州 |
A.林升 南宋 |
B.陆游 南宋 |
C.欧阳修 宋 |
D.苏轼 宋 |
A.休:休息。 |
B.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
C.直:简直。 |
D.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
A.比喻 | B.顶真 | C.设问 | D.反问 |
A.比喻 | B.拟人 | C.夸张 | D.双关 |
A.这首诗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B.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 |
C.这首诗的第三句写“游人”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丑态,引出对统治者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卑劣行径的直斥。 |
D.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