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沪教版(2015)|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品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节选)。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     )上车子,一个(     )着,一个半(     )着,爸爸拿镊子(     )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     )干净。他们又给他(     )上药,(     )好绷带。

1.将选文补充完整。
2.选文主要描写________________
3.从所填的动词中,你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认真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习。

鲁迅与时间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他(经常  常常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恶毒  凶恶),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的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工作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护  热爱  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起:“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  浪费  消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1.圈出文中括号内确切的词语。
(经常 常常  曾经)________说过        环境多么________(恶劣  恶毒 凶恶)
(爱护 热爱 爱惜)________自己的时间          (耗费 浪费 消费)________别人的时间
2.在第三第四小节中用“________”划出能概括全节意思的句子。
3.理解句中词语,按要求答题。
A“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紧”的意思是________
①用上“更”,说明以前没抓紧,晚年以后,活在世上时间不多了,所以更要抓紧。
②用“更”说明晚年鲁迅的时间不够用,所以要更抓紧。
③用上“更”,说明鲁迅以前抓得紧,晚年比以前抓得还要紧,突出鲁迅一贯抓紧时间。
B“哪里有天才?”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①不知道哪里有天才。
②世上没有天才。
③到哪里去找天才。
4.第3小节写鲁迅抓紧时间“一直工作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这一节中有三处表示时间的词语更能体现这一点,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了解哪些有关鲁迅的事,请简单介绍一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往事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紧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什么?全文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三段交代八九年前的作用是()
A.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B.抒发自己对故乡园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介意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C.写一段趋势,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3.根据上下文,试推断下面词语的含义。
应:________________
菡萏:_______________
4.“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中的“不宁的心绪”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用简明的词语概括文中“我”的感情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1.从第一自然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性格特征是(   )
A.慈祥善良B.乐观开朗C.多愁善感D.沉稳冷静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_____描写,写出鲁迅先生走路_____的特点。
3.鲁迅先生认为休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自然段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

月光曲<节选>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文中画“——”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
2.选文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在描写盲姑娘的语言时,运用了两个“!”和两个“您”表现了人物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其中第一个“您”表示_______;第二个“您”表示_________。
3.贝多芬为什么愿意为盲姑娘再弹奏一曲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第四自然段,写出《月光曲》的曲调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最后一自然段中,“陶醉”体现了______________,“飞奔”表明了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月光曲》选段,回答问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补充课文。
2.用“    ”划出实实在在的事物,用“﹏﹏﹏”划出联想的内容。
3.皮鞋匠联想的画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助皮鞋匠的想象,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_________,时而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一只贝》,回答问题。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漂亮,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

有一次,它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潮了,便被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过来,把它们的软肉吞噬(shì)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漩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它们的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颈上。人们都在说:______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颗十分硬的石子,又带着棱角,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只好忍受着内在的折磨。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它默默地忍受着,它说不出来。

它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它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很不完整了。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nì)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了。他们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同时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啊,那贝壳呢?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

1.联系上下文,认真读文中画有波浪线的句子,在下列横线上填入描写人物动作或神态的词语。
“这是什么东西?”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地说。
大人____________________,说:“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孩子_________________地问。
大人__________地说:“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2.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在文中的横线上,使文章前后意思连贯流畅。(填序号)
A.“这孩子多么漂亮!”“这贝壳多么漂亮!”
B.“这孩子多么贪玩!”“这沙滩多么漂亮!”
C.“这沙滩多么漂亮!”“这孩子多么开心!”
3.“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为什么“可怜”?又为什么“可敬”?
(1)说贝可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贝可敬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只丑陋的贝,因为不漂亮而被孩子们忽略,这大概算得上是一种失落吧。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种长久的内在折磨却孕育出了一颗闪光的珍珠。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多选)
A.这多么像我们每个青少年成长的历程啊——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B.凡是像这只贝一样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做出奉献的人,都是可敬的。
C.漂亮的珍珠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多么可惜啊!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比较阅读。认真阅读下面三段文字,按要求做题。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②“朋友,你到过黄河吗?……”在森林的深处,一个声音深情地发问了。这声音,把我带到了黄河畔,那里有枣花的淡淡清香,旋转奔流的雄浑河水,一个个字着白布背心的船夫,紧握着桨,炯炯的目光射向蹲在船头的老艄公,等他发出开船的手势……

③当《千手观音》节目上场时,我的眼前,突然晃过一片湖,宁静,优雅,神秘,高贵,那是天鹅憩息的一片湖啊,千变万化的舞姿,醉倒眼睛。以为眼花,不及穿衣,跳下床,跑到电视机跟前看。真的,那千真万确是一片湖,音乐满载着月色,跌宕开来,手臂在乐曲声中缓缓扬起,如次第开放的花瓣,在空中盛开;又如柔嫩的翅膀,划着轻风,翩翩而飞,无声无息。透明,纯净,直抵心灵。心,猝不及防被击中。这世界,最动人的,原是这样的无声之爱。

1.用横线画出各段中由实在事物引发的想象或联想。
2.聆听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雄浑激昂的乐曲声,你会联想到什么呢?请仿照这三段文字的表达特点,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晴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菇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贝多芬为何要走进茅屋里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是随便说说的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朗读这句话应该读出__________的语气,需要重读的字词是___________。
(2)“多纯熟”是说弹奏的_________;“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________充分表现出来了。从这句话看出盲姑娘不但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是难得的知音啊!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贝多芬

①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观赏 玩赏 欣赏)楼上(优良 优美 优秀)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侯,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震撼着大地。

②“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吧嗒”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呀!来人呀!”

③“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跑进来。

④“楼上是谁?怎么往天花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⑤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⑥“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名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⑦“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⑧“不,不!你不要(搅扰 打扰 干扰)他,我自己看看吧。”

⑨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苦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⑩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赞叹 赞美赞颂)道:“”

1.用“”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2.填空,同答问题
第①自然段中的“他”是指_________________;第⑧自然段中的“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3.楼上滴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处旅客会说些什么?请发挥想象在空白处补写出人物的语言。
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