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
-
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登录
|
注册
试卷
|
试题
|
走进学进去
|
学进去
试题
试卷
字/词
搜索
购买服务
首页:
小学语文 教科版(2003) 三年级上册
>
13 古诗两首
教科版(2003)
|
三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拐弯处的回头
2 母亲的账单
天气预报
看不见的爱
转述
______对我真好
语文七色光一
第二单元
3 沙漠里的“船”
4 猫
动物的“个人卫生”
青蛙
我喜欢的动物
我喜爱的______
语文七色光二
第三单元
5 我是中国人
6 古诗两首
出塞
示儿
为了祖国
陈嘉庚办学
讲爱国故事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语文七色光三
第四单元
7 倔强的贝多芬
8 女主人与乞丐
难忘的八个字
贫困人家
该不该这样做
给______的一封信
语文七色光四
第五单元
9 古诗三首
送元二使安西
赠汪伦
别董大
10 讲信用
绝交
知音
道歉
_______是我的好朋友
语文七色光五
第六单元
11 电影的诞生
12 蝙蝠和雷达
克隆
新奇电话知多少
要是有了它
未来的生活
语文七色光六
第七单元
13 古诗两首
山行
敕勒歌
14 美丽的小兴安岭
沙漠奇观
锡林郭勒草原
心中的风景
我当小小设计师
语文七色光七
第八单元
15 掌声
16 可贵的沉默
四块糖
母爱的力量
沟通
续写
语文七色光八
试题
题型:
全部
选择题
填空题
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信息匹配
书面表达
句型转换
连线题
判断题
排序题
书写
诗词曲鉴赏
修改病句
简答题
其他
听读鉴赏
难易程度:
容易
较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排序:
综合排序
试题难度
使用次数
真题次数
共
205
道相关试题
辨别形近字填空。
径 经
小(
____
) 田(
____
) (
_____
)常
橙 澄
(
____
)子 (
____
)黄 (
_____
)清
犹 尤
(
____
)豫 (
____
)其 (
_____
)如
类型:信息匹配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回顾古诗,填空。
1.《山行》一诗描写的是
_________
季节的景色,“寒山”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赠刘景文》一诗的前两句抓住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
_______________
傲霜斗寒的形象。
3.《夜书所见》中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
___________
的声音,第二句中的“客”指
_________
,“夜书所见”中的“书”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
。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这首诗是(
_____
)朝诗人(
______
)所写。
2.“挑”是个多音字,在本诗中读
___________
,它的另一个读音是
___________
。
3.诗中作者用
__________
反衬出自己身处他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中“坐”字的意思是( )
A.坐下
B.形成
C.因为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面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摇头晃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眼疾手快
B.层林尽染 春华秋实 五谷丰登 一叶知秋
C.窗明几净 百衣百顺 耳闻目睹 一本正经
D.波澜壮阔 寸步难行 细嚼慢咽 秋风习习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整理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___)回到家,小红用笔在纸上画了各种样子的蝴蝶。
(___)老师表扬小红是个用功的好孩子。
(___)上课时,老师教小朋友画蝴蝶,小红认真听。
(___)第二天到学校,小红把自己画的蝴蝶交给了老师。
(___)放学路上,小红看见花上有一只蝴蝶,就仔细看。
类型:排序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
萧萧
梧叶送寒声( )
A.风声
B.吹箫
C.萧条
2.白云
生
处有人家( )
A.产生,生出
B.出生
C.陌生
3.停车
坐
爱枫林晚 ( )
A.因为
B.坐下
C.座位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列语句补充完整。
(1)一个篱笆三个桩,
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
,理不辩不明。
(3)意欲捕鸣蝉,
________________
。(袁枚(所见》)
(4)
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5)一时强弱在于力,
___________________
。
(6)
_____________
,泰山移。
(7)《夜书所见》中儿童的欢愉与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形成对比的是“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8)面对深秋的美景,诗人杜牧曾写下“远上寒山石径斜,
________
。
______
,
_______
”的佳句。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挑促织的儿童一定是快乐的,与诗人此时的心情一样。 (_____)
2.挑促织的儿童玩得快乐,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回忆与思念,与诗人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_____)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梧叶送寒声——《夜书所见》秋之思
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寒”既有秋风的寒凉之感,又有漂泊的凄凉之情。(_____)
2.“客情”是指作客他乡时,受到礼遇的友情。(_____)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