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课文内容 | B.课文的写法 | C.课文得到的启示 | D.课文的类别 |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 巧妙)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捷 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 明确),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用“\”划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飞行之王——蜻蜓
①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
②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时,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地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高出于飞机。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膀每秒钟要扇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____________。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几十千米而不着陆;它也能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会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③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如果飞机机翼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翼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现象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膀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翼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有删改)
1.填入短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可比拟 | B.望尘莫及 | C.无可奈何 | D.不可企及 |
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用“____”画出来。实验顺序 | 实验方式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第一次 | 蒙上眼睛 | _____ |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__________,而是靠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配合起来探路的。 |
第二次 | _____ | _____ | |
第三次 | _____ | 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