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语文S版(2003)| 四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课内阅读。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   ),(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括号里填入正确的词语。
2.这段话是按照________顺序来写的。
3.这段话从__________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4.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____________
5.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
6.《观潮》这篇课文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天下奇观钱江潮

观看钱塘江潮最好的地点是海宁市盐官镇一带。这里的江面只有两三千米宽,潮势最( shèng chèng)。每当潮涌到来之时,只见远处江面有一条细细的白线在缓缓向前推进,伴随着隐隐的潮鸣声。在接下来的几分钟之内,白线越来越粗,潮湖鸣越来越大。原先的白线,(qǐng   qīn)刻间犹如千万匹脱缰的白马,一字排开,( bèn     bēn)腾向前。当南段湖水荡回与北段潮水汇合时,潮头相撞。一时间,水花喷涌高达数米,潮声轰鸣,如千鼓齐鸣,极为壮观。

湖涌西进,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坝时,怒涛惊起,化作泼天大雨;潮头反扑塘岸,激起的水花,盖过岸(dī tī),真可谓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难怪苏轼观潮后,发出了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

钱江潮,大自然的惊世之作!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观看钱塘江潮最好的地点是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潮水刚来时,像___________;潮水越来越大时,犹如_______________;潮水汇合时,潮声轰鸣,如_____________;潮水撞上丁字坝时,化作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积累与表达
如果你有机会亲眼看见这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怎样描述眼前的画面呢?
类型:语言表达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下第一潮(节选)

这里怎会有如此雄壮的水上奇观!

看一下地图,发现钱塘江入海口状如一只大喇叭,辽阔的杭州湾便是喇叭口。海潮从宽达一百多千米的杭州湾向西推进,进入钱塘江后,江面逐渐束窄,到达最窄处盐官镇时,江面只有2千米,加之河床突然抬升,滩高水浅,激流上冲,前浪奔不快,后浪追得猛,一浪压一浪,越压越厚,越冲越猛,最终形成横贯江面的潮墙!由于日、月的引力,农历的月半前后,潮头最为壮大。尤其是八月十八,地球距太阳、月亮最近,引力最大,潮头也就最高,有时竟高达三米开外。

钱塘潮最为奇特的是变化多,“一潮三看”,甚至“一潮四看、五看”。

看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线潮”,又见江南岸出现一条潮带,与江东面卷来的一条潮龙逐渐交又接近,由于日光的映照,东潮黑浪卷,南潮白浪翻,如同黑白两条巨龙。二龙抢滩,必有一场恶战!当两条潮带拦腰撞击之时,你会听到山呼海啸的呐喊,水柱腾烟,形成伞云,如同飞瀑,倾盆直泻。渐渐地,两潮交汇成十字形的“浪城”。

这便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十字潮”。

潮涌奔至盐官西十多千米的老盐仓,江面被一条丁字形的大坝拦腰截断。江潮如同被激怒的一队雄狮,不顾一切地撞向大坝,一时间,涌浪直窜云空,极为壮观。然而,终因大坝坚牢,潮水无可奈何,只得卷起数百米宽的水幕,愤愤地撤回,似乎要休整一番,并发誓十二小时后再来冲杀。

此景就是钱塘江“回头潮”。

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一潮三看”,甚至“一潮四看、五看”,说明钱塘潮变化快的特点。(        )
(2)选段只对“一线潮”一笔带过,主要写了“十字潮”和“回头潮”。(        )
(3)“十字潮”由江南和江北的潮带交叉形成,潮来时山呼海啸,十分壮观。(        )
(4)“回头潮”在老盐仓“丁字形”的大坝处形成,可卷起数百米宽的水幕。(        )
2.画横线的句子是个(         )句,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学过的课文及短文,用一段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主题阅读训练。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天下闻名。初次上庐山,便在雾中行。车在山间盘旋,路沿山势蜿蜒。城市的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迎接我们的是:满山的绿,凉爽的风,还有守在半山、频频招手的白云。我闭上眼睛,任由身体随着车子摇晃、颠簸,嗅着混杂一点汽油味的山野气息,进入半梦半醒状态。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

原来,那半山上的云,已成了身旁弥漫的雾。到底哪儿是云,哪儿是雾,谁也分不清了。就这么穿云破雾行到了住处。住处在半山坡,有小溪在旁边潺潺流过。傍着小溪,一条石阶小径通到山下。周围苍翠的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里面隐隐地隆隆作响,似有仙人在作法,远远听来,像是有大雨倾盆一般。我好奇地走入松林,雾气罩在身上,湿湿的。偶尔有几滴水珠从树上落下,却分明没有下雨。以前听过“松涛”这个词,在此亲身体验,原来不仅是“形似”,也是“声似”。如果说,溪流的“哗哗”声有如“ ① ”,那么,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 ”了。

庐山雾有声,古时就有记载,其成因至今尚不明。有种说法是认为“风作鬼”,使雾中水汽在树叶间激荡出声,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这耐人寻味的自然之谜更为庐山云雾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庐山雾四时常有。正是夏日旅游旺季,我在山上小住几日,已为庐山雾的多姿多彩所折服。若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雾天更为多见。那时,云掩雾锁的庐山又该有怎样的神韵呀。

庐山雾著称于世,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雾起时,那蓝天、绿树、红屋顶、青石壁,犹如画家信手涂抹出的斑斑色块,又像梦境中随意组合的点点断片。奇峰秀岭一时变得虚无缥缈,若有若无。

而雾散后,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群峰傲然挺立。枯岭上,白色铁皮屋顶银光闪耀。山谷下,阡陌交通,良田美宅,尽收眼底。身处望江亭,更可见天际横着一线苍茫水色,那便是长江了。

1.短文的①②处,依次应填人的诗句是(     )(     )
A.飞流直下三千尺 B.小弦切切如私语 C.疑是银河落九天 D.大弦嘈嘈如急雨
2.短文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                 )句。
3.用“     ”画出文中一处拟人句。
4.读句子,回答问题。
身处望江亭,更可见天际着一线苍茫水色,那便是长江了。
(1)“横”字可以改为“飘”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几个句子写一写你想象中长江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下面的横线上摘抄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用一段话介绍庐山云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片段阅读

那条        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短文按(            )的顺序描写了潮来之时的景象。
A.由近及远B.远—稍近—再近—更近C.由远及近
3.用“ ”画出描写作者所看到的景象的句子。
4.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浪潮的样子,可以看出潮来时气势________,声势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美文欣赏

巫峡赏雾(节选)

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就那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时让人想起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深山里的人家,云雾的路……”此情此景,真是活画出了。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盘着绳子叉角上,似乎还粘着许多雾絮。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连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纱帘。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好心的“神女”哟,你是不是又要去盗父王的宝剑斩杀搅乱峡江水道的恶龙?

巫峡的雾,迷人的雾。每次赏雾前我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千万千万。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

1.半山雾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轻纱雾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第二段中运用联想的句子。
3.下面与文末形成呼应的句子是(        
A.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
B.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
C.巫峡赏雾,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正面、侧面)描写,突出了__________。由画线句能联想到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钱塘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秋分前后,许多人来到海宁观潮……潮水奔腾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9米。

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潮水的涨落是海水受月球、太阳的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引起的。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引潮力特别大,水涨得特别高,落得也最低。

钱塘江潮如此壮观除上述原因外,还因钱塘江河口有特定的地理形势和气象水文条件。钱塘江口的入海处即杭州湾。它在地形上是个典型的喇叭河口,越近东海越宽,最宽处达100公里,从杭州湾口的南汇嘴开始,向西大幅度收缩,到澉浦附近窄到30公里,到海宁盐官,江面只有3公里。河口宽,潮水大量涌进,往里,江面突然束狭,潮水相叠,水面升高。加之,在钱塘江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像门槛一样,起着进一步抬高水面的作用。

农历七、八月正是钱塘江洪季,水量丰富。江水滚滚东流入海,恰受东南季风推拥上溯的海潮顶托,风起潮涌,潮水和江水叠加,使得本来因江面束狭和沙坎的阻拦而抬高的潮水更加汹涌,形成钱塘潮的奇观。

1.“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9米”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引潮力特别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像门槛一样”这一句中,用“南北”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
4.文末“潮水更加汹涌”的原因是(          )。
A.江面束狭,沙坎阻拦B.水量丰富,海潮顶托
C.江面束狭,海潮顶托D.水量丰富,沙坎阻拦
5.这段文字主要写(          )。
A.壮观的钱塘潮汹涌奔腾的景象B.壮观的钱塘潮给人的深刻印象
C.壮观的钱塘潮与气象天文的关系D.壮观的钱塘潮形成的原因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  ),横贯(  )再近些,只见(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按原文内容填空。
2.这段话按照由____________的顺序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我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语中知道的。
3.文段第③句的后一个分句描写的是大潮的________,除此之外,文段其余内容描写的是大潮的________。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方法,把浪潮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潮的壮观让作者不由地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我能摘抄一句:___________
4.唐朝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中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片段中哪些语句描写的是这两句诗的情景?请画上波浪线。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       )。顿时(       ),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       ),江面还是(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       ),只见东边(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变粗,(       )。再近些,只见(       ),形成一堵(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       )齐头并进,(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       )起来。

1.按原文填空。
2.以上片段,作者的观察顺序是(      )。我能从文中找出表示观察顺序的词语:(      )(      )(      )
3.作者把听到的声音的看到的景象穿插描写,请把描写声音的句子在文中用“ ”画出来。
4.请用文中的词语或短语,把潮来时的样子按顺序梳理如下:
风平浪静→(      )→白线拉长变粗→(      )(      )
5.标“﹏﹏﹏”的句子,运用(       )的修辞手法,让我仿佛看到(       ),听到(       )。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