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词句。A.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 B.唤取:呼唤,询问。 |
C.啭:鸟婉转地鸣叫。 | D.因风:因为风势。 |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未③?
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②绮(qǐ)窗:雕刻花纹的窗户。③著(zhuó)花未:开花没有?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
A.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一个久居他乡的游子,终于见到一个来自故乡的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故乡的一切 |
B.“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写出了仿佛故乡值得怀念的就是窗前的那株寒梅,这有些出乎常情,是故作姿态 |
C.在句式上,以问句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 |
D.本诗的语言风格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 |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___________________。
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充词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③。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⑤萧瑟⑥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⑦。
注释:①吟啸:吟咏长啸。②芒鞋:草鞋。③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④料峭:微寒的样子。⑤向来:方才。⑥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⑦也无风雨也无睛:意思是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
A.首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出了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豪迈与喜悦 |
C.“一蓑烟雨”既指自己身处风雨之中,也象征着所经历的人生风雨、政治风雨,“任平生”写出了词人面对各种风雨的无所畏惧,体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 |
D.“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传达出词人对万物失去兴趣、心灰意冷的情绪 |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苏轼
一别都门①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③。无波真古井④,有节是秋筠⑤。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⑥,我亦是行人。
注释:①都门:都城的城门。②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③春温:指春天般的温暖。④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⑤筠:竹。⑥逆旅:旅店。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本词作者是南宋词人A.词的上片描写了喜鹊、蝉等景物,看似热闹,实则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
B.词的下片写星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而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
C.词人描摹了一幅秋天江南山村月夜图,充满了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
D.“路转溪桥忽见”,前面“路转”,后面“忽见”,既写出词人骤然看出临近旧屋的惊喜,又表达了对未来路途遥远的焦虑。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石灰吟
千锤万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为下面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解释下面的词语。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
1.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写出作者。A.比喻 | B.夸张 | C.拟人 | D.对比 |
A.这两句诗意境阔达深沉,对仗十分工整。 |
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动到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
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 |
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会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
草
离离 , 一枯荣。
野火烧 , 吹又生。
1.补全古诗。A.岁数 | B.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