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北京的春节》一文的作者是老舍,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称号。 |
B.《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
C.《匆匆》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千万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 |
北京的春节(节选)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在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1.在上文找出一个谚语是:《北京的春节》选段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jiān jiàn)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pū pù)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
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 走马灯 宫灯 各形各色的纸灯 还有纱灯 里面有小铃 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在第二自然段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A.我很喜欢背诵和默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古诗。 |
B.“五彩斑斓的花儿,翠色欲流的草坡,还有……”说着说着,诗人醉了。 |
C.“今天好热啊!——你书读得怎么样了?”妈妈望着我,担心地问道。 |
D.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
A.娴熟(xián)蝈蝈(guō)瞻仰(zhān)燕山(yān) |
B.缰绳(jiāng)抽噎(yē)瞟见(piāo)犬牙(quǎn) |
C.沧凉(chāng)宪兵(xiàn)黑莓(méi)彻底(cè) |
D.鸿鹄(hú)娱乐(wú)咔嚓(kā)獠牙(liǎo) |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 ”画出选文的中心句。围绕中心句,作者从视觉、 觉和 觉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描述。选文的构段方式是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A.蜡月、风筝、栗子、万不得已 | B.除歹、浓绸、染缸、七零八碎 |
C.亲戚、拜年、寺院、张灯结彩 | D.采绘、通霄、轿车、截然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