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就热闹起来,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又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园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弄枪。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秸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边。至今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扦;旁边站着个梳了抓髻的小脚女人,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
1.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是和小鸟最相亲爱
冰心
小鸟是怎样的玲珑娇小呵!在北京城里,我只看见老鸦和麻雀,有时也看见啄木鸟。在此却是雪未化尽,鸟儿已成群的来了。最先的便是青鸟,西方人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因为青鸟的鸣声中,婉转地报着春的消息。
知更鸟的红胸,在雪地上,草地上站着,都极其鲜明。小蜂雀更小到无可苗条,从花梢飞过的时候,竟要比花还小。我在山亭中有时抬头瞥见,只屏息静立,连眼珠都不敢动,我似乎恐怕将这弱不禁风的小仙子惊走了。
此外还有许多毛羽鲜丽的小鸟,我因找不出它们的中国名字,只得阙疑(把疑难问题留着,不下判断)。早起朝日来出,已满山满谷的起了轻美的歌声。在朦胧的晓风之中,欹枕倾听,使人心魄俱静。春是鸟的世界,“以鸟鸣春”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两句话,我如今彻底地领略过了!
我们幕天席地的生涯之中,和小鸟最相亲爱。玫瑰和丁香丛中更有青鸟和知更雀的巢,那巢都是筑得极低,一伸手便可触到。我常常去探望小鸟的家庭,而我却从不做偷卵捉雏等等破坏它们家庭幸福的事;我想到我自己不过是暂时离家,我的母亲和父亲已这样的牵挂。假如我被人捉去,关在笼里,永远不得回来呢。我的父亲母亲岂不心碎?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
而且是怎样有趣的事,你看小鸟破壳出来,很黄的小口,毛羽也很稀疏,觉得很丑。它们又极其贪吃,终日张口在巢里啾啾地叫!累得它母亲飞去飞回的忙碌。渐渐地长大了,它母亲领它们飞到地上。它们的毛羽很蓬松,两只小腿蹒珊地走,看去比它们的母亲还肥大。它们很傻的样子,茫然的跟着母亲乱跳。母亲偶然啄得了一条小虫,它们便纷然的过去,啾啾地争着吃。早起母亲教给它们歌唱,母亲的声音极婉转,它们的声音,却很憨涩。这几天来,它们已完全的会飞了,会唱了,也知道自己觅食,不再累它们的母亲了。前天我去探望它们时,这些雏鸟已不在巢里,它们已筑起新的巢了,在离它们的父母的巢不远的枝上,它们常常来看它们的父母的。
还有虫儿也是可爱的。藕合色的小蝴蝶,背着圆壳的蜗牛,嗡嗡的蜜蜂,甚至于水里每夜乱唱的青蛙,在花丛中闪烁的萤虫,都是极温柔极其孩子气的。你若爱它,它也爱你们,因为它们喜爱小孩子,大人们太忙,没有工夫和它们玩。
1.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欹枕倾听”中的“欹”字不认识,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________部,这个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倾斜;歪;②相当于“啊”;③叹词,表示赞美。在本文,应选________种解释。年味
这几年,每逢年底岁末,人们一见面就叹息,年味越来越淡了!年味是什么?离家进城几十年了,但家乡那浓郁的年味还一直让我难以忘怀。每隔上三两年,我就会不辞辛苦,携家带口,回家乡过年,不为别的,就是想重温一下那久违的年味。
年味之首,自然就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硝烟味。一进腊月,就开始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二踢脚、麻雷子,高一声,低一声,你张开鼻子,便能闻到淡淡的硝烟味。“爆竹声中一岁除”,随着烟味越来越浓,年也就越来越近了,这年味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后才慢慢散去。
酒香味。亲朋好友利用过年时节欢聚一堂,喝酒庆祝,到处酒香飘逸。爱串亲戚的人说,哪个村的酒味浓,哪个村的日子就最红火。
蒸馒头味。每逢过年,各家各户都开始大量地蒸馒头时,几百家同时开火上锅,那新蒸馒头味也是相当有气势的。按旧俗“二十六,蒸馒头”,腊月二十六这一天,能干的主妇一大早就起来,一笼接一笼地把馒头、花卷、枣包、豆包蒸出来,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才开始再蒸新馒头。
饺子味。北方人说,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尤其是过年,别的东西可以没有,饺子是一定要吃的,就连在外边逃债的杨白劳,也要和喜儿吃一顿饺子过年。这饺子味,一是肉馅的香味,已够肥的肉馅,还嫌不香,又倒上芝麻香油;二是葱、姜、蒜的辛辣味,再加上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的剁馅的声音,真是有声有色有味。饺子一吃,年就算过踏实了,心里有底了。
还有一种少不了的年味,就是写春联的墨香味。在家乡,直到今天,还是要贴手写的春联,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人们三五成群,在各家门口转悠,品评春联的内容、书法,看谁家写得巧妙、别致、有趣。
尽管城里的年味各种各样,别具特色,但我总还是想念家乡的年味。
1.选文中的“年味”指的是A.分—总 | B.总—分—总 | C.总—分 |
A.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说到了想念家乡的年味,这样显得重复。 |
B.文中第一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年味的喜爱之情。 |
C.本文详略安排得当。详细写了过年的硝烟味、饺子味,略写了酒香味、蒸馒头味、墨香味。 |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填一填。A.比喻 | B.拟人 | C.排比 | D.反问 |
北京的春节(节选)
①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②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③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④男人们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⑤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选段按A.对比衬托 | B.前后照应 | C.写景抒情 | D.叙事抒情 |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
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chi)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解释下列词语。北京的春节(节选)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 ……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1.选文中有一句谚语,这句谚语是“________”。这句谚语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A.这句话说明吃粥时场面十分热闹。 |
B.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突出说明了粥的原料丰富。 |
C.这句话略带讽刺意味,意思是煮粥的原料太过丰富,已经不像是在煮粥,而像在进行农业产品展览。 |
A.表示转折 | B.表示意思的递进 | C.表示声音延长 | D.表示解释说明 |